新职教:服务经济发展新征程


发布时间:2018-11-2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2018年11月28日第11版

职业院校如何主动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如何厘清思路,大力推进职教发展?在“新经济、新动能、新职教”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校长们各抒己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全国科教界提出了基于新技术背景下的许多新要求和新目标。要求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要求和目标决定了科教界不仅要高度关注高端科学技术人才、工程人才、拔尖人才如何提升与培养,还要高度关注产业大军如何提升与培养,才能与之相适应。这迫切需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迅速做出必要的调整来应对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指出,职教要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变革的新要求,首先应该有新理念,因为理念决定了顶层设计。

办学的主要载体是专业,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专业建设?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建校115周年。校长曹克广说,过去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不能舍弃。但在原有基础上,学校的老专业同样有创新。“对我们学校而言,是喜新不厌旧。我们始终坚持为石油石化行业服务,学生们一般提前一两年就已经定好了单位。”曹克广说,学生好就业是因为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实训环节都紧跟企业需求,专业课教授的都是企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倡导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还在倡导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即全面培养人。“传统专业的内涵随着业态的发展等在发生变化,要适应学生多元化择业的需求,不能仅考虑一次性就业,而要考虑学生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比如晋升和转岗的可能。我认为应该通过专业群的建设,让不同类别专业进入职教领域改造原有的传统专业。”覃川说。

覃川指出,加强专业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师资队伍建设如何适应新职教的要求?面对新技术、新经济,传统的简单重复的操作者已经向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和决策者转化,因此对职业院校教师有了更高要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温贻芳认为,新时代,教师应该是三重的身份———教练员、裁判员、陪练员。“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者。”温贻芳说。

一直坚持在一线授课的温贻芳表示,作为一个老师,第一要把产业核心技术传授给学生,第二是要成为企业和学生的桥梁,第三是兼顾技术的同时重视学生素养教育。基于此,老师要既能够把自己培养好,又能够把学生培养好。“所以每个教师应该有一个合作比较长久的企业;其次,每个老师要有一个主攻的技术方向;再次,每个老师应该主攻一门课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指出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是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对企业而言,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又有哪些变化?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直言政策的落地与职校的执行间还有差距,他说:“我们在重置企业过程中碰到很多困惑,很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招不到,毕业生到了企业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他建议职业院校走好产教融合这条路,新经济的核心是新的产业。

除了总结国内职业院校好的经验做法,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代表的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卓梅英也带来了国外一些优秀的前沿理念。

“我们跟澳洲的合作院校已经有将近20年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通过多年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我们借鉴了他们的一些做法。”卓梅英说,第一,他们把学校办在了产业链上,让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他们会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行业的发展方向等及时调整课程,更好地切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三,他们完全开放校园,吸引企业把最优的技术和设备搬到学校来。在学校里面楼上是课堂、楼下是工厂,厂中校、校中厂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