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聚焦“场域重构” 打造沉浸式思政“金课”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2日08版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依托地方优质资源,重构课堂、校园、场馆等多元场域,打造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模式,实现“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校内+校外”三维融合的沉浸式育人生态,以场景鲜活、多维互动、情感共鸣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跃迁。

顶层设计:构建系统规范化思政教学体系

高站位引领,凸显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政课关键地位。学校党委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列为“第一学院”,把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双高计划”建设重点推进项目。学校党委每学期召开思政课建设工作专题会,研究部署思政课建设,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调研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确保思政课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强力度推进,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政课建设机制。学校党委认真落实海南省学校思政课建设“七大行动”,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开展好思政课“大学习、大听课、大调研”活动,完善顶层设计,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大格局构建,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体系,形成全校上下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分别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和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中的职责与任务,形成思政课建设的工作合力。

场域创新:激活沉浸式教学场景

借力馆藏资源多元育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省史志馆开展深度合作,将史志馆搬进校园,共同打造海南省首个“孤岛奋战 红旗不倒”——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主题校园展,短短一个月的展览时间,吸引了校内外超8000人次观展,实现从“静态展陈”到“动态教学”的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元素。同时,学校依托史志馆丰富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场域。学校不断挖掘海南省尤其是文昌本地的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场域,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目前共建有9个校外实践基地,涵盖多个思政课教学重点内容。学生在海南省国门生物安全科普基地了解生物安全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在文昌市司法部门参加旁听庭审活动,培养法治思维;在张云逸纪念馆和冯平故居学习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在文昌国际航天城近距离观看航天发射,感受载人航天精神等。这种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虚拟课堂穿越时空育新人。学校投入近100万元建设思政实践教学中心,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思政课的深度结合。构建“全息投影+多人交互”的沉浸式教学模式,让琼崖革命历史与自贸港建设成就实现“跨时空对话”,大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便捷性与高效性。

教学革新:“四个融入”彰显海南特色和校本气质

内容建构,从“理论灌输”到“价值共鸣”。学校以“四个融入”为抓手,通过多维资源整合实现教学内容提质增效——系统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构建“理论阐释+案例解析”双轨教学模式;深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打造“琼崖革命精神”特色教学模块;融入文昌地域优秀文化,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培育学生扎根海南、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创新融入校史校情教育,实现学生爱国情怀与爱校荣校情感的同频共振。教学内容的建构,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又赋予思政课鲜明的海南特色和校本气质,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模式升级,从“单向授课”到“全员参与”。学校创新思政课教学策略,推行“课前5分钟时事播报”“党史时间”“我想对党说”等学生主导模式,让学生变身为“教师”讲思政课,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成立“航天精神研习社”“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读书协会”等5个社团,每学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净滩环保、红色情景剧等,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

考核优化,从“单一考核”到“复合评价”。学校依托“优学院”智慧平台线上综合考试,加大对学生课堂参与、平时学习和综合表现等的考核比重,探索“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反思、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的过程式考核模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考量,显著提升思政课的满意度与学生的获得感。

师资锻造:“三维赋能”构建多维师资库

学校始终将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引擎,通过“引育用管”全链条发力,打造一支与沉浸式教学模式高度适配的专业化、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

通过“引育”并重,构建多维师资矩阵。创新组建“党政干部+思政课名家+行业骨干”三维兼职队伍协同育人,创新“三维赋能”培养工程:学术赋能,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定期举办教学研讨、科研沙龙,夯实理论根基;教学赋能,通过萌新磨课、骨干练兵、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分析等措施精进育人本领;实践赋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实践研修,了解世情国情校情学情,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实现知行合一。

通过“场域重构”,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成功打造了一堂堂沉浸式思政“金课”,思政课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参与度大幅提升,近九成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表示满意。学校思政课教学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思政社团“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读书协会”创建工作案例获评全国教育关工委“十佳创新案例”,学校荣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名师讲党史”活动“最佳组织奖”,多名教师在全国和海南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牵头成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的“朋友圈”日益壮大,形成“高校主导—社会共享”的思政教育辐射效应。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周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