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匠精神刻进学生的职业基因中
劳模工匠的榜样力量深层次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发布时间:2025-07-02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2025年07月02日06版
近日,在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礼堂内,当陈伟霖走上宣讲台时,全场师生的目光聚焦在这位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奋斗者身上。
“技能是立身之本,坚持是成功之钥。”陈伟霖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学生。他用朴实的话语讲述着攻克技术难关的日日夜夜,分享着钻研较真的执着,回忆着获得行业认可时的滚烫初心。他语重心长地寄语学生:“只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的灯塔?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构建起“精神引领—技能传授—职业成长”的全链条育人生态,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返校”等活动,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职业基因中。
以劳模奋斗故事诠释工匠精神
在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举办的劳模进校园活动中,张光严从创新的角度为学生们打开视野。作为交通领域的技术革新先锋,张光严主导研发了智能调度系统和新能源车辆关键技术。在宣讲中,张光严展示了一张布满折痕的图纸——那是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的初版方案,经历了37次修改才最终定型。
“真正的工匠精神,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张光严强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唯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劳模们的宣讲不仅是故事的分享,更是价值观的传递。全国劳动模范林小江来自广州燃气集团,他用17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执着”二字。他带领团队用双脚丈量出广州首份燃气管线地图,创新抢险方法,实现燃气抢修零事故的奇迹。
面对学生“如何在枯燥的工作中坚持”的问题,林小江回答:“每一次抢修成功,都是对生命的守护。这种责任感让我从未觉得平凡。”这种将职业使命融入生命的态度,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崇高内涵。
“劳模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精神脊梁,是青年学子逐梦路上的璀璨星辰。”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工会主席梁峰表示,劳模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对技能报国的认知:真正的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是甘于寂寞的执着坚守,更是心怀家国的责任担当。
以匠人之心雕琢未来
学生的转变印证了榜样的力量——它不仅是理念的传递,更是行动的火种,这种精神深层次地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
学院老师反馈,在实训车间,以往抱怨训练枯燥的学生开始主动加练,“以前很多学生觉得拧螺丝没技术含量,但伍炳敬劳模的一句‘34年如一日做好每一颗螺丝,才是真正的工匠’能让学生们充满干劲”。
更令人振奋的是,工匠精神正在学生中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当李华涛站在增城区中心小学的国旗下,向孩子们讲述自己从技校生到世界技能大赛铜牌得主的蜕变历程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而这份光芒,正是他在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求学时被点燃的。
在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求学的过程中,李华涛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潜移默化间,他心中悄然种下工匠精神的火种。李华涛表示,每当想放弃时便会想起学院优秀前辈和同学们“咬牙坚持与永不言弃”的那股拼搏劲头,正是这种精神支撑他一路从省赛金牌走到世赛领奖台。
李华涛获奖后来到增城区中心小学,以《以技能逐梦,绘多彩人生》为主题讲述其奋斗故事,展现新一代的工匠精神。
“希望你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轻视自己的任何一项兴趣爱好。也许你现在喜欢画画,也许热爱编程,或者对机械维修充满热情,这些都是你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只要你们敢于尝试,勇于坚持,就一定能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李华涛说。
校企协同育人搭建广阔舞台
在“匠心筑梦·榜样领航”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中,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为“国家级陈伟霖大师工作室”和“张光严工匠创新工作室”举行了授牌仪式,标志校企协同育人开启新的征程。
这两个工作室如同双引擎,驱动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学校培养“精工艺、善创新、有担当”的高技能人才搭建起广阔舞台。
为打破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壁垒,该学院构建了“一核二元三师”工学一体化培养体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核心,学院与企业共同担任育人主体,组建由专业导师、思政导师和企业导师构成的“三师队伍”。
该学院的校企合作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与广州燃气集团合作四十余年来,双方共建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竞赛集训基地”等平台,开发了校企融合课程,并聘请六位企业劳模工匠担任企业导师。
广州燃气集团党委副书记詹高杰表示,“这种深度合作让我们的人才培养从‘输血’变为‘造血’。”
“我们要让工匠精神不仅停留在课堂,更要渗透到学生的职业基因中。”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专职党委副书记陈苹表示。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证明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可能。在这里,工匠精神不仅是口号,更是融入血脉的行动准则;校企合作不仅是机制,更是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坚实桥梁。
(记者 叶小钟 通讯员 郑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