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系:教师团队赋能 开创多元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5-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7日07版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革新、产教协同服务能级提升三大维度精准发力,开辟了一条职业教育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特色路径。

与世界接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打造国际化标准体系,拓展教育新视野。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系依托中印尼智能制造钢铁产业学院,全力构建“四对接”国际化标准体系。团队配套开发多语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施“职教出海”战略,打造教育“金名片”。借助国家教育部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机电工程系坚定地实施“职教出海”战略。团队积极建设“数控加工技术”等3门双语课程资源,并融入到慕课在线教学中,让全球学子都能领略到中国职业教育的魅力。在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机电工程系持续输出优质教材和先进标准,致力于打造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实力的“金名片”。

参与援外项目,传递教育正能量。机电工程系积极参与援老挝乌多姆赛职业技能发展中心项目,承担起提供长效技术支持的重任。团队为老挝提供焊接技术师资和学生培训,精心选派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教师前往老挝授课,将先进的焊接技术和教学理念传授给当地师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教育力量。

实施模块化教学

培育高端技能人才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筑牢教学根基。机电工程系紧紧围绕智能制造高端岗位需求,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构建现场工程师能级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此外,机电工程系还对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重构“通识教育平台+四大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个性化定制课程模块)”课程体系,融入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等大赛赛项标准和智能制造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激发教学活力。依据结构化、专业化教师团队的特点,机电工程系探索实施项目式模块化教学,创新“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层级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机电工程系依照“项目贯穿—任务分解—场景化模块打造”的思路,创新“任务链小步快进”的本科教学模式,探索联产式模块化教学。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团队创新构建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过程参与度、知识掌握度、技能熟练度、素质达成度、思想提升度5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价,为教学改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开展社会服务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育训一体,打造终身学习服务新模式。机电工程系秉持育训一体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冀中南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基地。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年均为企业提供50余项技术服务,技术到款超500万元。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机电工程系打通中高本硕学历继续教育衔接培养的堵点,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开展培训鉴定,跑出技能型社会建设“加速度”。机电工程系面向区域装备制造类企业,开展岗前、转岗、晋职等“订单化”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课程,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外,机电工程系还依托河北省装备制造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社会开展钳工、车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年均认证约1000人次,为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权威的认证服务。‌

组织科普公益活动,推动职普融通“新发展”。机电工程系依托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策划组织“科技活动周”“科普进百校”“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年均开展40余场,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发展3名科普志愿者教师深入乡村和其他学校传播科学知识,推动职普融通和科教融汇。

进行对口帮扶,彰显社会服务“大担当”。机电工程系对口帮扶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塔儿村乡西庄子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3个以上帮扶项目,涵盖农业技术推广、农村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机电工程系还积极对口帮扶新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理工职业大学等,从场地建设、教师招聘、专业建设到派遣教师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援。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块化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王学东 高英敏 蒲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