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职业技术大学:“课程+培训+服务”三位一体:供应链运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育训融合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3 信息来源: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
摘 要:学校联合多家企业、院校共建供应链运营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构建了“课程+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育训融合创新实践模式。首先,课程建设中不断更新内容以贴合产业实际和行业标准等;其次,针对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员开展不同方案的培训,为宁波市供应链管理师培训考证多批学员;同时,专业服务则延伸至产业端,提供定制化培训与技术咨询。通过多项举措,有力推动了供应链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育训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供应链运营、教学资源库、育训融合模式、社会服务
一、实施背景
党的十九大后“现代供应链”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制造行业、流通行业,还是服务行业,掌握供应链运营与管理都将助力企业长足发展。供应链运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号召,适应数字经济与供应链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基于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25所职业院校共建供应链运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了25门课程、558门微课,资源使用学员15489人。资源库建设中还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供应链产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供应链产业的快速发展,供应链运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企业需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成本控制、供应链协同、数据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在供应链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上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教学方法与企业实际场景脱节,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差距使得企业难以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教育公平化要求
学院与其他院校在教育理念、师资数量、教学水平、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如何牵头整合各地优质教育资源弥补区域教育资源短缺、如何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改造、如何提升学院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边远地区的能力,逐步缩小区域教育不公平的差距。
(三)教育与培训不协同,存在育训脱节的现实困境
教学与培训分离是当前供应链运营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传统的学历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职业培训则更注重技能的提升,两者缺乏有效地衔接和整合,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分离导致在培训中受众无法将理论知识在培训中得到有效应用和深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供应链运营人才的能力要求存在差异,而现有的育训模式难以针对这些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课程+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育训融合模式
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学院以课程为基础,培训为手段,服务为内涵,通过校企合作、校际联合、优化资源、提升服务等措施,不断探索“课程+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育训融合模式,优化供应链运营专业资源库建设并实施。课程是整个模式的核心,为培训和社会服务提供知识支撑;培训是课程知识的实践转化途径,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将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员;服务则是将课程和培训的成果应用于产业端,为企业提供实际价值。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探索“课程+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育训融合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图1 供应链运营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育训融合模式
(二)构建“育训服”相结合课程体系,持续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涵盖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育训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学历教育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如《供应链管理基础》《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等;职业培训课程则突出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供应链智慧仓配运作》《供应链数字化运输》等。同时,通过智慧零售供应链运营轮岗实训、供应链实战运营实训、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项目,让学生和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图2 供应链运营专业教学资源库部分在线课程建设
与行业协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教育培训中心、深圳市怡亚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专家应邀指导教学与课程开发,定期举办供应链产业发展研讨会、资源库课程建设协作组会议,精准把握产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在教学资源更新上,建立了动态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定期与企业合作,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应用,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内容。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供应链运营中的广泛应用,在课程中增加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案例和操作方法。
图3 供应链运营专业“六中心·三园地”教学资源库
(三)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实现校企师生员工多赢态势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探索不同学员差异化的培训模式。针对学生,培训课程紧密围绕课程体系展开,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共建学校与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智慧零售无人超市、供应链实战运营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为学生和学员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其中,企业优秀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带入课堂。
图5 供应链运营课程实训场地
针对专业教师,共建学校制定教师企业挂职制度,定期选派教师到怡亚通、富日供应链等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运营和管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针对社会人员,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享培训课程与教学资源,重点开展宁波市供应链管理师培训考证。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资源库平台提供视频课程、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线下组织集中授课和实践操作培训,方便学员学习。培训过程中,邀请行业资深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确保培训质量。
图5 供应链运营课程实训场地
(四)定制企业个性化培训方案,拓宽专业发展服务社会领域
将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延伸到产业端,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如海天集团新营销人员数字化应用能力培训,宁波龙星物流供应链管理师考证培训等,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与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供应链运营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成果成效
(一)数字资源助力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供应链运营专业教学资源库用户数突破15000人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双提升,在各类供应链运营技能竞赛中,获得最高奖3项。通过资源库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数字平台赋能企业个性化培训需求
通过系统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操作,学员的供应链运营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顺利进入供应链相关企业工作,就业岗位涵盖了采购、物流、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学院培训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社会人员参与培训率明显提升,供应链管理师培训通过率达95%以上。
(三)育训融合推动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学院通过特色培训项目,已为富日供应链、深圳怡亚通公司等供应链运营企业输送96名专业人才,得到企业高度认可。与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项目,推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为学校提供了价值500万元的实习设备和实践基地,实现了校企双赢。
四、经验总结
(一)成功关键要素--校企协同共建优质资源库
校企合作是核心要素,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先进技术。资源整合则汇聚了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各方资源,实现了师资、设备、课程的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创新突破思维--探索“育训融合”创新模式
育训融合模式打破了教学与培训的界限,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融合,能更好地满足产业多样化需求。产业对接策略强调深入调研产业需求,将产业标准融入教学资源库建设,使培养的人才与产业无缝对接,这是确保教学资源库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三)资源应用前景--更新优化模式和资源库内容
资源库的推广服务范围有限,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针对该问题,学校将加大资源库的推广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向其他地区的院校和企业宣传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果和应用经验。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 姚斌 徐丽 包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