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关键词:职业素养】


发布时间:2018-05-0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8日10版

植入职业文化 孕育职场新人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校企文化对接,成立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职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校园环境、实训基地、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服务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并针对在校五学期的教育教学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文化引导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逐步实现把职业文化全面引进课堂、引进教育教学环节,在职业文化浸润中造就职场新人。

一是以工业文化环境为载体,植入职业文化。学校建设了工业文化博物园、校史馆和展览馆,以及处处融入职场氛围的教室、实训室和寝室,并利用校园各个角落宣传工匠精神。二是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依托,浸入职业文化。学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融合。三是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渗入职业文化。学校充分挖掘“工业”院校特点,提炼制造文化、汽车文化等8大专业文化,校企共同实施“浸入式”职业素质教育,把职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四是以职业素质课程为基础,嵌入职业文化。学校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分层式、渐进式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业能力相互融合。五是以技能大赛和学生活动为抓手,润入职业文化。学校将技能大赛项目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赛元素融入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借助大赛的平台彰显并感悟职业文化。(李慧萍)

“金护照”记录中职生金色年华

近日,北京市商业学校为年满18周岁、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2015级近千名学生颁发了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成长质量和成长轨迹的职业素养护照。该护照以金色为主色调,象征金色年华、金色硕果、金领人才;正面镶嵌金色纽扣,寓意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颗扣子。护照中贴满了记录学生所获得的成绩、荣誉、资格资质的证书、证明、证章,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可根据各自的标准及不同的需求,更直观、全面、可视化地看到学生职业素养的情况和特点、优势及潜能。

据介绍,职业素养护照就是在“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的人才目标引领下,以成长为主线,从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的角度出发,通过课程、基础、专业、岗位、拓展5个模块,以职业素养学分和证书、证明、证章的方式,记录学生获得的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成绩、荣誉和资质、资格,全方位、全流程呈现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的成长质量和成长轨迹,实现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诊断和自我提升,让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可持续。

据了解,北京市商业学校以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政校企家四方协同,在全国首创了“中职生职业素养护照”新模式,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学习、校园活动、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各方面、各阶段和育人全过程,形成了职业素养培养的北京标准和北京模式。学校立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了20个职业素养指标,建构了新时代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模型。根据该模型,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护照”理念和“护照”作为通行证明的内涵,政校企家四方合作,协同育人,形成了“互联网+职业素养”的新格局。(王芊)

传承墨子精神 培育幸福工匠

201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还把墨子像“请”进了校园,并同期发布了出自《墨子·尚贤》篇的校训“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和校歌,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墨子的工匠精神,推进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都将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到了国家层面。重塑工匠精神,就需要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诞生了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其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就是理性、逻辑和工程师精神,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文化根基。为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借古鉴今,创新性地把墨子思想作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努力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的现代幸福工匠。

该校在教育实践中把墨子的工匠精神融入素质教育中,于点滴细微处下功夫。在课程上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技术的同时,养成“勤勉恪守”“敬业乐群”“诚实信用”等职业品格,实现“做事”与“做人”的结合统一。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树立学生的精品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最终内化为教职员工的教育信念和学生的学习信念,并外化为精神风貌及种种社会行为,进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

此外,学校还注重仪式教育,重视毕业典礼工作。同时,打造工匠文化,优化工匠生态,通过打造系统构思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完整的育人链,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汤恺)

职业行为在实践中养成

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实践环境、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多形式、立体化地组织实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在实践中形成“教学内容对接关键岗位,教学环境对接生产环境,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模式。

对接关键岗位,系统开发教学资源。基于企业发展及岗位需求,该专业从“培养规格、核心课程、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多维度探索国际化人才教学标准,并聚焦“总装装配”等航空航天企业的关键岗位,系统梳理“软硬管路施工”等关键技术,引入欧盟航空制造行业12项核心技术规范,将飞机维护手册AMM等融入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对接行业技术的问题。

对照生产环境,全面建设实践资源。基于“环境育人”理念,该专业按照航空航天企业“仪器设备、环境氛围”的建设标准及管理理念,高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室,形成集教学、科研、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营造与企业一致的实践环境。同时,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开发全真或仿真实践项目,解决实践教学对接岗位生产的问题。

借鉴职业标准,务实开展素质教育。鉴于航空航天行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加强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企业规范、工艺、质量融入教学过程,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要求、6S规范和质量标准实施实践教学,解决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问题;按照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实践任务书、规范操作展示板指导学生,以标准质量模板、标准产品模型纠正学生,让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要素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王守志)

“明理”教育融入一二三课堂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明法理、明德理、明学理、明事理、明情理”为目标,以2009年成立的明理学院为平台,深入开展职业信念教育。明理学院聚焦学生职业核心素质,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一年级学生课外活动载体,促进一二三课堂有效融通,稳步推进“五明理”教育,培育“守法纪、懂做人、爱学习、能做事、会生活”的学生。

明理学院根据学生特点编写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课程重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以“五明理”为目标,从不同层面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提升职业能力。同时,通过一二三课堂有机融合,不断深化“明理”教育。

一是开展明理大讲堂活动,每月定期举行专题明理讲座,精心选取主题,择优聘请主讲教师,将明理讲座作为日常教育的一部分;二是开展心理素质提升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月和心理素质拓展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有效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职业品格的形成;三是开展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大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自我条件和外部因素,作出科学合理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定位,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四是开展明理实践,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基层以及红色革命基地,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专业调研、创业创新等主题活动。

在学生职业信念教育的教学与实践中,明理学院整合教师资源,统一协调全校学生的职业信念教育工作。经过多年探索,该校形成了职业信念教育系列教学与研究成果,受益学生面不断扩大,学生教育质量和各方满意度不断提高。(王琴)

“木砖石雕”刻出职业自信

在实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过程中,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师生通过对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测绘和人文交流,深刻认识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唤起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助于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重新架构起文化自信,从而建立起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自信。

通过校企合作、与收藏家合作,该校在全国各地收集了我国古代建筑中最能体现劳动者智慧和艺术的组成部分“木雕、砖雕、石雕”,建成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并配套完成建筑文化网络数字馆及建筑文化读本,为各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该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教学,实施了“曲阜孟子故宅”“滨州魏氏庄园”“博山颜文姜祠”“牟平牟氏庄园”“青城文昌阁”等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建筑的测绘教学及建筑文化学习,使文化建设、专业教学“两相长”。通过对山东省境内现存古建筑的测绘实习及现场教学实践,该校配合开展了“建筑文化大讲堂”,举办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系列讲座,普及建筑文化知识。该校还鼓励教师通过微课、动画等多种形式,以多种方式展示古建筑风貌及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的建设,在直接服务专业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为建筑史学、建筑文化宣教提供了第二课堂,为社会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古建筑雕刻艺术,提供了美学修习的实物大观,推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播和弘扬。(孟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