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德国职业教育(蔡志刚)


发布时间:2010-12-26 浏览量: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因其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而享誉世界,为德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也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本文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特征的分析,从而得到启示与借鉴,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 which trains a great number of high quality workers is well-known by its vivid characters and advantages, and also drawn on by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useful advice for employability-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lication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system.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就业能力导向 启示 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双元制、全日制和短期培训。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1]。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通过政府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享受政府补贴。全日制是指没有通过企业考核录用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学校接受全日制的学习,但学校也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不享受政府补贴。短期培训时间一般为三个月以内,结束后获得临时工作技能。在三种教育类型中,双元制是主体,德国青少年接受双元制教育,约占同龄人群的60%

“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注重从事未来职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另一元是指企业,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凡是在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都要与培训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起始时间、培训年限、生活津贴数额等。学生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后,大部分留在原签合同企业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业工作或继续上学深造。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双元”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整体培训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双元制的精髓,概括地说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

二、德国职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基本特点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十分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把握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2]。比如德国安倍格•魏登科技大学,在设置新专业时,就兼顾到了未来职业发展趋势。这所高校设置了医药技术、专利工程、人工材料等新的专业,据其副校长介绍,有些专业可能现在不怎么受企业的欢迎,但以后会有非常需要的企业,学生将会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如人工材料、环保、媒体技术与生产等。他们认为设置面向未来导向的专业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德国的每一所职业学校都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对接一个相应的行业。都根据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设置不同专业,满足不同企业的要求。在设置新专业时,他们主要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得到一些新项目,从中获得启示。信息是由各院系先收集,一起讨论,然后进行评估,将相关报告提交给校长,校长将其提交给高校委员会讨论,这个委员会中有16个人,其中一半即8个人是来自企业的,报告在高校委员会通过后还要找相应的公司、企业讨论,评估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是否会受企业的欢迎。此外还要做问卷调查之类的各种调查,看这个新的专业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德国大学专业的设置每四到五年都会有一个专业评估,这个评估中心是全国高校统一的,所有高校专业都要评价。

2.积极推行学习领域的改革创新

面对不少行业萎缩、企业倒闭而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数增加以及学生就业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况下,德国职业教育进行了学习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并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促进学生就业,要教会学生不少于5种的职业能力,适应不少于5种行业岗位的要求。即便已经就业的,也需要不间断接受职业教育。

学习领域的改革创新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其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专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应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其路径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更加体现了以下三个趋势,第一,从基于学科体系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转变,实现了实践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的相互关联,实现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统一,实现了人的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的统一。第二,从分离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课程方案转变,强调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第三,从内容导向向行动导向的课程方案转变。

双元制模式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实践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了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特点。职业技能的训练与生产实习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过程属性。因此,双元制模式实践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职业技能的训练是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工件制作来实现的,而每一工件都是该职业中的具体职业活动。这样通过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培训过程,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掌握有效职业技能的目的。比如在埃克特职业学校,在大师傅层次的培养中,像培养研究生一样让学生来做一个项目,这些项目也是通过到企业考察后获得,通过长达一年左右的项目实践,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

3.教学实施以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为中心

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点在培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3]。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论教学较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学习法等。实训教学则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法等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更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针对某个“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不同的实施方案,而在这些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不仅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而且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训和提高。

不同行业的职业学校教学,在就业能力导向理念的指导下,都十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以项目为纽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例如:奥托--果利克大学物流学院采用项目教学法,由教师将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组合成项目形式,下达项目任务书,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团队,每4-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根据项目任务通知书,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开发、设计、选材、制作;同时考虑产品性能、质量、造型、包装、成本、进度以及效益等各项指标,教师最终对团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这一办法,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生毕业后即能作为一名专业技术工人直接上岗。

4.师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对教师的资历要求比较高,他们一般都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并有至少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甚至还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有关规定,应聘为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术性;二是实践性,在任教期间,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每4年可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调研休假”,到校外的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或应用研究,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最新问题、最新动态,更新和扩充知识。此外,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还从社会和产业部门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4]

5.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双方密切配合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讲,校企双方合作对职业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将来就业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锻炼就业能力。德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社会传统,形成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上政府的重视与协调、企业有利可图,德国企业与学校自然而然地走向合作。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确,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挂钩,而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共同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5]

通常参与“双元制”培养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学生从入学起便与社会和工商界的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学生毕业后直接回企业工作。通常学校也同合作企业签订合同,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如教学安排、就业、实习、学费支付、指导教师等有关问题作出规定,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原则上,双元制下学生平均每周3.5天在企业,1.5天在学校。同时,校企双方会定期进行沟通,解决学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重视就业指导

德国的一些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看作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比如,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雷根斯堡陶夫的埃克特(ECKERT)职业学校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埃克特职业学校在全德国设有33个就业服务中心,中心设有100位专职服务人员和200多位兼职人员。这些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同各社会单位、企业以及一些个体或私营企业主联系,向他们推荐学生。一些未就业的学生也可以到他们的服务中心来咨询就业。

就业服务中心对学生的服务工作比较细致全面,就业咨询人员会对被咨询人员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为被咨询人员未来的职业定位给出合理的建议,让他知道自己适应什么岗位,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去找工作。在毕业生应聘阶段,学校还会提供应聘训练的相关指导,比如教学生如何制作好个人简历等。学校还会把学生在应聘中的表现录下来,告诉学生那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如果学生需要,学校甚至还会为学生应聘提供陪伴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应聘紧张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在学生找到工作后,如果学生与企业的期望值不一致,比如对于因学生很小的过失就被解雇,学校会主动派人去企业进行沟通,以免学生被解雇。同时,对于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能力需求的情况,学校会通过再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的能力需求。

三、德国职业教育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借鉴意义

1.增强招生针对性,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一是要以市场需求设专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增强招生针对性。要根据人才市场对各种职业需要的从业者的数量和发展趋势,合理调整现有专业的招生计划,确保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也避免“误人子弟”。

二是要敏感地扑捉职业种类及其内涵变化的趋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研究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紧贴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脉搏,适度超前地开设新专业。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沟通,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扩展“订单”、“定向”培养范围,确保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

2.建立培养联动机制

学校与企业有着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有人才、信息、科技成果的资源优势,企业有生产技术、实践环境、资金、设备、科技转化等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不同的优势,建立起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培养联动机制,形成培养人才的强大合力。这种参与应包括规划、培养、管理、评价、监督等方面。学校、企业共同拟定或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考核与评估标准等。企业要派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有条件的部分地区或院校可以让学生全程在企业中学习。

3.建立课程开发的多方合作机制,确保学习内容的针对性

要建立专业课教师、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等多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不同的职能进行课程开发。首先,由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针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的内容(即工作项目,或工作过程),得出每个工作过程对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需求,确定岗位标准,并反馈给课程开发专家;其次,由课程开发专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根据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反馈信息,会同专业课教师,制定课程开发标准,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为一体,进行项目课程开发;第三,进行项目课程开发时,要注意把握理论高度与实际需求、现在需求与长远需求、主要需求(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次要需求(需要拓展的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4.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一是要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确定不同阶段就业指导的重点,合理安排指导内容。要从学生一入校门就对其未来的职业进行谋划,并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行为,努力完善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是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在观念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功能,通过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择业技能。要树立毕业生品牌意识,重视学生就业情况调研,紧密与社会和企业部门的联系,重视对学校的办学效果进行评估、反馈,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信息。三是要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人员队伍,通过制定政策、创造环境等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力量。使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强的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形成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此外,还应该努力争取一些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聘请人力资源专家、行政主管、学校校友等加入学校的就业指导队伍,扩大就业指导队伍的阵营,进一步增强就业指导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孝忠.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王群珉.李康康.翁震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3]冯建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4]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J].高等职业教育,2007,(1.

[5]冯建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