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张 星 河)
发布时间:2010-12-26
张 星 河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一现象,分析了关键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而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关键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是专业能力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要素,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便将来学生能尽快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关键能力的分析,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一、关键能力的基本内涵及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梅尔滕斯在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时于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概览》中第一次使用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并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方案,迄今为止,关键能力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但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对这一概念含义的认识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关键能力基本包含:
1、与人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社会责任感、交际能力等。
2、生存发展能力、组织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业行为能力、工作方法、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4、自我批评能力、容忍度、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新环境和承受困难与挫折能力等。
关键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种,包含在职业能力中,德国学者从能力角度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性质上把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而关键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与专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或说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能力,是适应工作环境变化或职业类别变化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每种专业取向不同,专业能力不同,但需要的关键能力是不变的,因此关键能力具有普遍性,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当某一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也不会因为变化了新的职业使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使用而一筹莫展,而能够重新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去从容面对新的职业,从而很快适应新职业、新环境、新生活,以应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因此它又具有通用性。
关键能力在职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能力。广东一家汽修厂招聘毕业生时指出,他们厂需要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差一些没关系,但一定要敬业,肯吃苦,品行好,干活踏实。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访用人单位时,各用人单位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用人观基本是一致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学生的专业能力差一点没关系,只要关键能力强,在用人单位干上一段时间,专业能力会很快得以提高,若关键能力差,就不会有发展前途。显而易见,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并没有把专业能力放在首位,而是把关键能力放在首位,足以说明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只注重“学”,而忽视“做”,在职业教育中,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往往忽视关键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培养过程,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然而胜任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有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力。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是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组合,是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应用,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素质与能力不可能提高,只有知识,素质与能力差,知识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素质是个人内在的一种潜质,是从小所受知识文化熏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与养成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发展潜能。知识与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关系。能力是在知识与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培养与锻炼产生的一种结果,是知识与素质的一种外在体现,具有显形性,知识与素质是能力的一种内在体现,具有隐形性。知识、素质是完成职业功能的基础,知识、素质与能力才是完成职业功能的全部,因此,高职院校的功能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广、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是关键能力的综合,由此可见:关键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
三、培养关键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改革教学方式,把关键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是“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上课学生听,讲得多,做得少,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很少互动,以至于发生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现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德国在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中,充分体现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德国在职业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承担一个项目,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并理解综合复杂的工作情景。
(2)、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一个真实的社会角色,使学生获得社会能力和丰富社会经验,认识并考虑社会行为中的情感层面。
(3)、案例学习法——依据实际案例由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决策能力,掌握跨专业知识。
(4)、引导文教学法——以教师的引导文字和工作提示代替教师的指引,使学生独立完成行动导向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5)、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有意识地、系统地对研究对象加深影响,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实验方法。
总而言之,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执行“完整独立的行动”来学习,使学生掌握与行动相关的情境性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生产导向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机会;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倡小组工作,强调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情感性、社会性个人体验的机会;行动导向教学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自由自主空间,强调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为客体,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方法和步骤,而教师在教学中则处于观察者、咨询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显然,行动导向学习的目标是获得职业能力。
在德国考察培训期间,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简单的项目教学法的亲身体验,印象十分深刻,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A、项目:用教师给的材料及工具包装一枚鸡蛋。
B、材料及工具:鸡蛋、纸张、塑料吸管、胶带纸、绳子、剪刀。
C、任务标准:将包装好的鸡蛋从1.8m的高度落到地下后不破碎。
D、工作形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E、工作步骤;
①每个人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工作步骤——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会分析问题,掌握工作方法,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方面的知识及用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②对每个人的方案进行讨论,找出最佳方案——学会比较归纳,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
③以最佳方案进行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④以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评估——进行总结,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以上简单案例可以说明,关键能力的培养要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每门课程中,贯穿于每个教师中,真正做到事事有体现,人人有责任。
2、在企业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学到专业技能,更是培养关键能力的绝佳途径,首先,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企业文化。其次,在实习过程中与师傅接触,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工作方法、责任心、责任感、敬业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因此在制定实习教学文件时,把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列入教学文件中去,给学生和带队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3、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学校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应得到尊敬,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在管理中通过言行、为人处世,行为动作,举止形象为学生做出表率。在管理中要吸收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学生感知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沟通,学会管理、学会处事、学会处理事务的能力,丰富社会知识。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讲座、辩论赛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社团、各协会的作用,由学生自己组织,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提高语言与文字与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和信心,磨练意志与决心,锻炼体魄与胆识。通过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
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到企业、医院、敬老院、学校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从事一些公益事业和公益劳动,开展勤工助学,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吃苦耐劳、敢于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长社会知识的机会。
总之,关键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以上几种途径及方法,它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养成培养的,是在长期文化积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涉及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而是隐含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隐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只有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Core competence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bstract: Currently the fact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on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prevai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re compete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utting forwad ways and methods of cor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re competenc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