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体系分析与对应教学组织方法设计的思考(赵文亮 张丽华)


发布时间:2010-12-26 浏览量:

摘要:本文从社会职业活动任务体系的分级,引出对应需要职业能力的分类,并结合从职业活动的普适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级。由职业能力分级中分析高职高专的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及该能力区域的构建特征,基于如此分析,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以制定高职高专教育类型和层次特征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支持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能力 分类 层次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赵文亮(1964—),男,云南大理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测绘教学和高职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张丽华(1965—),女,云南大理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实验师,主要从事商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研究工作。

 

不同的职业活动需要不同职业能力。不同的职业能力构成职业能力体系。因此,分析职业能力体系要从职业活动开始。

一、 职业活动体系分析

社会职业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职业活动面对不同的任务体系。完成不同任务困难程度是不同的。就完成任务困难程度的不一样而可以对职业任务进行分级。社会职业任务完成的困难程度比如取决于任务的复杂性、完成任务时间周期和社会作用可分为四级:

1、操作任务

2、项目任务

3、岗位任务

4、职业任务

该四级向下兼容。即职业任务涵盖若干岗位任务,岗位任务涵盖若干项目任务,项目任务涵盖若干操作任务。

对应不同的社会职业任务,应有不同的职业能力对应:

1、操作能力

2、项目能力

3、岗位能力

4、职业能力

该四级向下兼容。即职业能力涵盖若干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涵盖若干项目能力,项目能力涵盖若干操作能力。

 

不同级的能力面对不同级的任务。可以观察获得这样的信息,面对不同任务的能力存在以下的因素的差异:

1、  与职业活动相关联的系统级大小,复杂程度的高低;

2、  职业活动对知识的数量及教育的依赖程度高低;

3、  职业活动中对心智性能力要求的多少;

4、  职业活动中对动作性能力要求的减增;

5、  完成职业任务需要获得信息量的多少及获取这些信息量的难度大小,已经获取到的信息的数量;

6、  职业活动的成败涉及经济价值的高低,及风险的大小;

7、  活动过程面对的安全风险小;

8、  活动相关联和需要协调,获得支持人数的多少;

9、  完成职业活动所需要支持的知识类型;

10、  完成职业活动需要支持的知识的数量的多少;

11、  完成任务过程的确定程度、清晰程度、可控程度;

12、  影响执行任务进行的因素的多少;

 

二、 关于职业活动的普遍过程及职业能力的层次分析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活动系统日益庞大复杂的情况下,个体人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促进形成社会分工,由不同的人完成系统的不同分段和部分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系统的构建。对于一个产品或系统而言,一个普遍的过程是:一、获取有关资料,从资料中获取项目的线索或产生项目的创意和策划,并进行概念性或宏观规划设计,确定目标;二、在对项目的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决策;三、在决策的基础上展开详细设计、测算;四、依据设计,组织实施或生产;五、对产品或成果进行检查或检验;六、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估、并将合格的产品或成果交付使用。手工生产产品时代,这个过程可以一个人自己去完成。在现代化大生产阶段,这一个过程得分配给不同的人或组织去完成。当分段后,每段就是一个单独的任务。面对一个单独任务的完成,过程六段划分的普遍规律依然存在:咨询、决策、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段法作为普遍的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是普的。六段法中,咨询、决策、设计、实施四段是运行的主体。检查和评估是项目运行方向、运行过程和成果质量保证的不可缺少的,项目的必然组成部分。

面对庞大系统,社会组织和企业已经进行了分工,形成了研究组织机构,咨询和专家机构,设计机构或企业,运行的企业,第三方监理、评估机构和企业。社会组织分工后,每一种企业和组织依然面对社会分工后的新项目和任务,其完成的过程还是要按照咨询、决策、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六段进行。这样的趋势让社会经济活动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系统化组织的两种方向共同发展,相互支持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节品质和社会整体的系统化,而在实现产品价值提升的同时,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含服务产品)的品质提升,同时系统化的运行边界成本下降而提升系统的效益。尽管这样专业化分工和系统化组织的发展对劳动组织和岗位设置、岗位面向任务发生变化,但面对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和工作过程系统化中的过程普适性的依然按照六段进行划分。直到个人面对项目任务的职业活动。

以上,无论就个人的职业活动,还是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构建咨的能力、研究决策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过程设计能力、设计实施的能力和对项目任务完成运行的检查和评估的能力。对于个人面对项目任务的能力同样需要构建这样的能力体系。构建个人这样的能力体系就是职业教育面对的任务。由此职业教育中对培养对象的完整体系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从构建咨询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过程设计的能力、设计实施的能力和对项目任务完成运行的检查和评估的能力进行培养。

从咨询到决策的过程需要分析和研究。按照设计进行项目的实施中根据实施涉及的人数需要有一个集体实施的组织,每个个体同样需要具体操作能力两种不同级的能力。注意到组织者的组织能力中也有操作能力。

检查和评估也可作为项目或任务,如作为项目或任务其中也包含系统的能力去完成。

上述分析研究了面对项目任务的能力。人的职业生涯需要面对岗位,面对典型任务序列,并形成面对新任务的能力。还需要形成岗位迁移和跃迁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中需要构建的。通过以上分析,职业活动需要咨询、分析、研究、决策、设计、组织实施、操作等完成任务的能力。咨询、分析、研究、决策四种能力都和策略有关,如归入策略能力,那么就有策略、设计、组织实施、操作的能力,依据四种能力构建形成中对显性知识的知识量的依赖程度,对隐性知识,特别对经验的依赖程度,以及对教育的依赖程度,处理任务过程的清晰程度和可控程度等因素,可以按照下进行排序:

1、  策略能力,

2、  设计能力,

3、  组织实施能力,

4、  操作能力,

四种能力是可以按照排序分层次的,其层次级别以策略能力最高,以操作能力最低,按照顺序分层次级别。

 

   三、面对不同层次的能力需要进行对应的教学框架设计

不同层次的能力,其构建和形成有其自己的特点,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来完成。在研究不同层次能力的构建之前,先对四个层次的能力进行再次描述:

1、操作能力的描述

操作能力指面对明确的工具,有预先确定的工艺或工作流程,对工作起点和结果有明确的要求,过程不复杂,工艺流程不长,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不高,工作质量依赖经验的部分比较多,有个人在稳定环境下进行任务或项目工作中的具体的、动作性的能力。

2、组织实施能力的描述

组织实施能力指面已经获得一个可操作的项目和任务的设计书,对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清晰、完成任务需要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已经具备或可获得,完成任务需要的人员及其组织关系清晰,能理解并按照设计书,依据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之间的逻辑,有效地组织人员、设备等资源,实现设计书所设计的过程及目标的能力,必要的时候需要编制行动方案,和设计出支持操作过程的工作文件。同时在实施中通过实践检验或分析判断,能发现设计中不合理的内容和部分,并提出修改建议。在组织实施中需要操作能力的支持。

3、设计能力的描述

在一个明确策划和构思目标的,或者项目的总目标基础上,通过对完成目标的现有资源调查,在查明完成设计目标所需要的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的环境下,对实现目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和设计一个符合行动逻辑的技术路线,对资源进行有效组合链接,并按照符合经济社会现实要求的进行优化,最终完成作为实现项目目标的系列设计文件。

4、策划能力的描述:

在现实的科技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态下,对现实的广泛意义的产品(含固化的物资产品,商业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等)利用情况的判断,以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导引出对产品的新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以创意开始,对广泛意义上的新产品进行策划和宏观规划。一般只对产品进行概念性的、外观的、原则的描述,对明确的部分可做局部的具体化。

四级能力的构建其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各自对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成分的组合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四种能力的构建和培养过程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和规律。观察德国传统双元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人(Facharbeiter)、师傅(Meister)到技术员(Techniker)的培养,职业学院(Berufakademie)、双元大学( Duale Hochschule)和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对比来看,可以看到其差异。

从教学组织形式和培养目标设定上看,职业培训中心(如:BBZtbz)和职业学校(Brufschule)在以获得行业协会(如IHK)的证书及成为Meister为目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在强调完成一个任务或者项目的全过程(InformierenPlanenBeschaffenDurchführenKontrollierenÜbergeben(摘自IHK对机器与设备制造领域的工业机械工毕业考试的第二部分)计划中,将操作性技能点的训练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过程实现将技能点的序列化,具体表现在学习内容安排中,以实现有一个产品制造为目标,通过过程将技能点串起来;用简单到复杂的系列的产品生产的实践序列,实现对职业操作能力的构建。支持操作能力构建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技能点,一是过程。观察德国职业教育企业的运行,针对基础性操作从动作经验获取到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从专门的学徒车间开始的,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后才进入实际生产的岗位去顶岗。并且设置了相对应的考试规定。这样的学习目标设定和考试内容作为一个指挥棒,将教学(无论在职业学校的学习部分还是在教育企业的学习部分)完全引导到职业操作能力的构建上来了。理论教学也着重在技术理论,将“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内容以及安全技术、经济或是企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知识应与学习领域结合在一起”(摘自《机械切削工理论教学计划》的第四部分:职业专业相关内容)

而从技术员课程开始,理论课程得到显现和加强。如专业学校技术员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计划(2008.6)如物理、材料学与化学,工程力学等,并设了力与做功机器等将理论和职业实践相关联的16门课程(Eckert Schulen)。

在高等教育阶段,马格德堡奥托--果维里克大学机制学院的学士学位机械制造课程模块手册(Modulhandbuch für den Bachelorstudiengang Maschinenbau  12.Oktober 2009到传统的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中,教学的组织已经分为基础阶段(四个学期)和深入阶段(二个学期),基础阶段是开始机械制造领域的基础课程:工程数学,工程物理,工程信息,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材料技术,控制论,机械制造导论,机器构件,制造教程,电子技术,工程电子,测量和控制技术,项目与项目管理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构建本专业的基础,深入阶段通过模块选择选择:制造技术,制造发展,汽车,机械,材料等模块方向中选择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探究创造为目标,应用技术大学(FH)实践部分多于综合大学(Uni),一般可以提供两个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方案和双元制方案,传统方案倾向综合大学(Uni)的安排,双元制方案倾向双元大学(DH)和职业学院(BA)的方案。双元大学(DH)和职业学院(BA)的方案而且实践部分多针对工艺设计和过程的实现。在观察其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从设计,探究过渡到策略能力的培养的特征明显显现。

比较德国的职业应用导向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现出其针对不同能力层级的人才,面对的能力级的不同,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结构要求的不同,从操作能力级——实施能力级——设计能力级——策略能力级起,采取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坚持将应用作用目标不变的原则下,对应不同能力级,从知识准备的数量上,也从能力训练的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

四、 我高职高专人才能力的定位

将中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和德国职业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相比较,考虑:

1、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招生面对高中(十二年级)毕业的职前教育,德国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职前教育面对的是九、十年级的学生。相当于我国初中毕业生。我国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比德国传统双元制人才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要高。

2、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招生面对高中毕业(十二年级),德国的高级文理中学毕业通常是十三年级。我高职高专新生比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入学学生相比少了一年的学习时间。

3、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学制的总学时数通常在2100学时左右,德国按照博罗尼亚进程现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大学已经改为三年制学士学位,其三年学时也在2100学时左右。但我们比德国多政治课类。

上述原因,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应将能力培养定位的主体明确为:面对一个项目或任务的设计书,能组织实施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能力,向下覆盖操作能力,即基于较多的操作实践经历和经验之上,覆盖较高水平的操作能力的基础;向上向工艺设计延伸的能力来设定能力培养目标任务。即略低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但也应该和其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人培养略高。

为实现就业导向,强化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的能力及实现基础岗位经历和经验积累,从教学设计上注意从操作能力级的培养开始,重点突出实践,同时注意项目组织实施能力的培养,并构建够用的知识基础,为形成初步的工艺或项目实施设计能力。为构建这样特征的能力体系,实践教学需要系统化的设计。要实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化。比如对于建筑专业,需要在施工现场的具体工种的多个关联的岗位上进行操作能力的训练,并注意观察一个岗位的操作动作之间的行动逻辑关系也要观察各个工种岗位之间的行动逻辑关系,还要在项目管理的岗位进行项目或任务的组织实施能力的训练。并在形成一定的经验基础上,训练工艺流程或项目实施设计能力的训练。这样的系统能力训练,利于就业时可以从一线的操作性岗位切入,并具备职业成长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对照,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根据不同专业,将培养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并根据具体的不同级的能力,采用合适的方法和选择在合适的工学结合环境来完成。

操作能力的培养可学习双元制工作过程的方式,在车间或工作现场来实现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关技术知识采取从工作过程的归纳和总结的方式也是可行的。

项目能力的培养采用应在对项目进行运行和管理的机构中,从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及场所中来构件完成,并适当辅之以的项目设计的理解能力和实施的行动力训练来完成。项目能力的构建比较操作能力的构建,需要更多的知识支持。其所需知识的数量对于技术知识保持从工作过程中获取的同时,也可采取必要的直接理论教学的方式,以提高理论知识构建的速度和效率。但必须紧紧抓住理论教学构建知识是为能力构建服务的核心。特别注意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已经成为项目能力构建的必然要求。

工艺设计能力的培养采用:工艺设计能力基础的构建,在高职高专中也应作为教学的目标。以此也作为支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特性之一。工艺设计能力基础的构建,工作的场所在工艺工程师工作室为主体,及工艺试验和工艺实施的场所来进行。构建工艺设计基础能力,应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项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工艺设计能力的构建和项目能力对比,不仅对相关的技术知识,还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提出了要求。因此,对专业基础理论教学部分提出了新要求。

 

五、结语

以上分析,在学习德国职业应用导向的不同层次教育运行组织,并和我高职高专教育相比较,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中,在确保类型特征,以职业能力培训为本位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在类型中确定职业能力层次特征,在进行职业能力层次定位的基础上,细分能力构成及其特点,并结合个专业的特征研究各不同层次能力的构建规律和要求,并设计适当的方法,在对应的场所地点在实现构建。

同时能力层次范围确定的总目标下,梳理支持能力的专业技术和科学知识。在为能力构建服务的原则下,按照从实践中产生、归纳、感悟和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的两种路线,以掌握的质量和效率为原则,一并设计知识的构建方式,由此形成组成人才培养方案,并系统的设计课程,实现在知能结构上的类型和层次的特征,来确保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并在类型中,和上下层次的职业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衔接而不冲突,避免和中职教育的能力目标冲突,也避免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瞄得虚高,在各相关资源有限约束下,使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实现,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