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的探析(刘兰明)
发布时间:2010-12-26
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的探析
----对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思考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刘兰明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与我们提出并探索的职业基本素养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比较中德高职教育对关键能力的内涵、培养途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总结我院职业基本素养工作经验,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对职业基本素养的理解认识及素养养成问题。
关键词:职业基本素养 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
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最基本条件。赋予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国职业教育界的共同使命。通过参加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在德国四周的考察学习,我感受到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并通过高度的育人责任感与热情、悉心的教学行为传递到每位学生身上。而德国职业教育有关关键能力内涵的理解与培养途径,与我院对所实施的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院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一、有关关键能力内涵研究
1.德国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所谓的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范畴。专业关键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有的基础能力,如阅读技术资料所需要的外语能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新信息的搜集与查询方法等。社会关键能力,包括守时、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表达能力等。
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为克服知识的不断老化而应当具备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强调,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并且凭此能力,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
2.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
(1)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
所谓“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由此看来,从词的本意角度来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对职业素养做一个说明,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可以称之为隐性素养,我们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也称为职业基本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既然有大部分潜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素养部分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部分! 所以一个人的隐性素养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2)职业基本素养的内容
从构成上看,职业基本素养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它恰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内涵,而这些往往被忽视。
职业基本素养涉及面广,覆盖内容较多。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它们是职业基本素养所涵盖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发展的具体体现。敬业是职场第一美德,诚信则是每个人做人的根本。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必须从学会敬业和学会诚信开始。务实是每个职业人应有的职业态度,而表达、协作、主动和坚持则涵盖了职业基本素养的职业个性、应对能力、沟通协调和团队意识等元素。学习是职业发展的前提,自控是职业发展的保证,创新则是职业发展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高职生,要获得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学会学习、学会自控、学会创新。
(3)职业基本素养的特征
职业基本素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对岗位要求不尽相同,但对职业基本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身在职场,就要敬业、诚信,就要务实、协作,这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人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第三,内在性。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身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从而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这一心理品质。即人们常说:“把这件事交给某人去做,有把握,让人放心。”人们之所以放心他,就是因为办事之人内在素养好。第四,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这一角度来说,职业基本素养具有发展性。
二、有关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
1.德国对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能力“隐性”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测量性。德国高职教育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测量融于职业能力的日常培养之中。它通常以项目为载体,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真实、复杂的环境中,帮助学生拓宽与深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使他们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等能力。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关键能力的水平伴随着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五个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复杂度渐高的教学项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关键能力。
2.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索
我们认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应当较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应当遵循“四个结合”的原则,即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的结合;个别需要与一般需要的结合;情商发展与智商发展的结合;一时需要与一世需要的结合。这需要社会、高校、高职学生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1)高职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基本素养自我养成意识是前提
学生做为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本体,在校期间应该树立自我养成意识。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外界环境,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行业选择范围,对自己的未来有意识地做出规划。高职学生要有意识地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2)高职院校建立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系统是关键
高职院校要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工作做为重点,实施素养培训应当培养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学生在进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次,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载体的、课内外实训并举的教学模式,突出实际的应用性;并注意以表扬鼓励与挫折教育相结合,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培训贯穿于日常过程考核中。再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帮助高职学生完成职业基本素养的全过程培养。如成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及时向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是保障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学校与学生本身外,社会资源的参与支持也很重要。持有“功利性取向”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将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的想法,是非常“近视”的;要想获得较好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毕业生,吸引邀请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第一、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与学校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第二、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经验、宣传企业文化;第三、完善社会培训机制,走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三、我院在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中的经验体会
1.敢为人先的执着探索催生了中国特色的关键能力
事实上,我们是在做关于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调研中,从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访谈中得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除了人人关注的学生专业技能外,他们还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又专门走访全国典型的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毕业生等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单位和个人,经过深入分析,从中归纳出:人的需求是动态的,岗位是动态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必须让在校学生学会具有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的“本领”,才能最大限度地延伸学校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一生!这个“本领”就是我们要说的“职业基本素养”。
2.开发“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
我院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坚持“基本素养课程系统”与“专业课程系统”相互啮合原则,坚持技能锻炼与素养养成并举的方针,寓职业基本素养于日常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坚持行动导向理念,通过项目教学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同时,我院“两个系统”课程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逻辑性,关注学生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关注素质拓展课程的延续性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实践的深度与有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良好个性的发展。
3.首创了《职业基本素养》专门课程
职业基本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我院根据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属性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目标首创本课程,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在多年的教学及素养养成实践中收到较好效果。
针对职场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对职业人的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归纳、总结、提炼,首创性地提出了“十个学会”的教学内容。课程以“十个学会”为主线精心设计,每一单元都是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总之,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提出的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的思考,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中国式关键能力”---“职业基本素养”的认识,更加增强了我们办好高职教育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办好素养养成工程的信心。我们将在注重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将会更加关注高职教育职业性和高等性的有机统一,更加关注学习化社会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关注打造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职业基本素养!努力办出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高品质的首都质量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刘兰明. 基于职业基本素养下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研究[M]. 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