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包华林,刘良华)


发布时间:2010-12-26 浏览量:

(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构建与探索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学院面临的首要任务,介绍“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及在课程、师资、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给予保障。
Abstract: It is the primary task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ealing with to construct and research talent training mode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and educating high-tech tal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n “deepen industry liaison, fully implement profession simulation”, and gives proper guarantee on course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reforms.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
如何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和任务。我们依托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教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及实践研究”,历经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教合作项目,汲取国际先进职教理念,结合西部地区实际,历经3年多的探索实践,在通信技术等专业试点,联合中兴通讯公司等百家企业,全程工学结合,创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我们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通过在国内外培训和考察,进一步借鉴和学习了德国双元制模式,将双元制中由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的特点本土化,进一步优化了该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生、行业企业和社会认同。
一、校企深度合作,是构建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技能优势,增强毕业生在行业和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我们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寻找行业的主体企业,以此为基础联合该企业的相关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做法是:与中兴通讯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成立“重电—中兴通讯NC学院”,并与相关的企业共同组建通信企业联盟;借助企业联盟的资源优势成立通信行业专家组,同时在“重庆市职业教育电子行业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紧密依托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立足通信实际产品或工程项目,搭建真实的职业环境,组织一体化教学;引入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模式,面向通信行业职场需求实施职业能力鉴定。这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团队的发展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办学水平。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学校与企业之间互派师资,优势互补,不仅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培训工作,达到双方受益的双赢效果。
二、分阶段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职业要求是关键
“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在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校内学习的环节如何确保符合职业要求?为此我们将“全程职业模拟”划分为三个阶段,制订不同的目标、实施办法和要求。
1.确定职业方向,明确自己喜欢做什么?
这主要在新生入学阶段完成。传统的入学教育是对学校和专业的认识教育,我们在“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企业参与,把新生的入学教育从传统方式转换为对行业与职业的认知教育,其目的让学生了解行业与企业,让学生明确喜欢做什么。主要采用的方法概括起来是按“教育—测评—认知”这三个过程来进行。
教育即认识教育过程。我们邀请中兴通讯企业等技术专家与人力资源专家,到校做《通信行业技术发展报告》、《通信行业企业与职业报告》以及《通信行业人才职业定向分析》等专题讲座,并通过到通信企业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正式进入职业生涯模拟状态,使学生将自己未来的职业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测评即职业定向测评。在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个人的能力、兴趣以及个性是否与职业要求相匹配。通过《职业定向测评报告》引导学生在三年求学阶段,能自主设定学习的目标,开展自我教育设计。
认识即自我职业定位。此阶段的宗旨是,引导学生在三年的大学期间,形成系统的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与性格等困素,进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接触、了解当前通信行业前景、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初步渗透通信行业的职业意识,最终达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自我发展规划意识,产生职业发展理念,从而将传统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训练。
2.培养职业能力,明确自己能够做什么?
这贯穿于三年的整个学习阶段。传统的学习阶段是将在校学习和职业训练分开进行,甚至在校学习的三年基本上不涉及职业训练,只是学生进入实习或就业时才开始涉及。我们在“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把三年专业培养过程转化为通信行业的职业生涯模拟训练过程,其目的是培养职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做什么。
在这个阶段,我们采取了“五个还原”的方法来实施职业模拟训练。定位还原:将单纯的学生角色还原为职业人。通过把学习过程转换为职业生涯模拟,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职业定位,从而使学生将学习过程转变为自我教育设计过程。环境还原:将传统的实习实训环境还原为企业工作环境。三年学习期间,采用与现实企业使用的商用设备一致的设备设施建设实训环境,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将通信行业人员工作的状态、工作意识和管理方式等引入到学生的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亲身感受职业工作状态。团队还原:将传统的实训小组还原为企业项目团队。任务还原:将传统的实训按小组分配任务还原为企业项目流程。考核还原:将传统的考核由老师考核、小组成员的自评、互评还原为企业360绩效考核体系。
3.确定职业岗位,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
这主要在顶岗实习阶段完成。传统的顶岗实习通过学校或学生自己寻找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单纯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在“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确定符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开展职业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岗位”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学习完所有专业课程后,在顶岗实习前,要针对不同岗位进行岗前培训,以提升其专业核心技能,为初入职场铺平道路。根据学生自我职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学生的社会活动、学生的自我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职业素质综合评分、专业课成绩、基础课成绩等,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份科学的职业岗位评估报告,给出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充分利用企业联盟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重构课程体系,是确保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在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下,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如何根据这一模式改革课程,从而使新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更具明确的职业目的性。为确保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课程体系,采取了“533”课程设计方法,如图1所示。通过把单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到完整的专业体系改革,使学生获得行业完整的工作领域的系统化训练,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全程工作模拟过程,从而实现了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训练融入到三年的学习过程之中。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533课程设计方法
首先,校企专家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共同分析,采用 “五步工作机制”——即“技术实践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 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 → 技术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 → 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 → 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其次,根据行业的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与学校专家共同参与,采用 “三阶段分析法”——即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获得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三项主要成果”。
新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具有以下显著特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职业性体现在根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设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学生考取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利于学生就业。实践性体现在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采用实际的商用设备作为实训条件,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过程,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利于学生就业后快速胜任岗位任务。开放性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实施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还可以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课程教学载体的选取、学习情境内容和学时分配可根据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灵活的设置,不断的更新。
为确保“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师资队伍是支撑。在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同时,我们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支“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是指教师同时具有学校教师、企业培训师、认证讲师三种任职资格,能同时承担这三方面的教学或教训任务。
四、改革教学方法,是实施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在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下,新的课程体系确定,原有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才能适应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此,我们借鉴了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参照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模式,针对专业课程的特点,设计创新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我们将其简称为“MIMPS教学模式”(即“以情境化的模块教材为基础(M),分层交织的工程项目为载体(I),真实的工程任务为驱动(M),应用型的实训过程为导向(P),360°的自我评价体系为保证(S)”)。
依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MIMPS),总结归纳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生特点,分别采用灵活的趣味案例教学法、“炸弹教学法”、“问号”学习法、 “助教式”讲解教学法、角色扮演法、360°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效果是明显的。据统计,近三年来,通信技术专业参与企业认证的学生超过900人次,平均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本模式实施以前,本专业参与企业认证的学生平均通过率仅为60%。近三年来,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也一直保持在80%以上。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被得到重用,部分学生已成为技术标兵或片区经理。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得到行业的认可与好评。2009年6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学生荣获高职组“中兴通讯杯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技能大赛两个专项一等奖和一个团体二等奖。2009年9月,我院面向西部,实施全程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标志着“校企深度合作,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育部的肯定与认可。
“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积极地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