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校内服装生产车间
发布时间:2011-04-27
2005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与青岛多飞梦峰时装有限公司(现青岛丽一时装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接纳服装设计专业03级、04级、05级三届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经验。2006年,服装设计专业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结合我院“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出了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服装生产车间的建设构想,开始了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将校内实训基地——服装生产车间的建设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训条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青岛丽一时装有限公司苏孟峰总经理进行协商,在双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进行校内合作的方案,双方开始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一、建设内容
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建设项目的要求,服装生产车间是服装设计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总投资374万,是服装工艺技术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建成的“服装生产车间”设备满足现代服装先进生产加工技术要求,具备企业工位式生产条件,能够同时满足200个工位。其中,有基础设备平缝机、包缝机,也有特种设备包括拉布机、粘衬机、锁眼机、电子打结机、钉扣机、开袋机、高速电子套结机、曲臂式双链缝纫机、裤袢机、双针上腰机、立式自动领布机、熨烫工作台、衬衣定型机、砸扣机、空压机等进口设备。服装生产车间的运作实行企业的6S管理模式,实现“原料→加工→制作→检验→包装”的全过程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课时比例达到90% 。
.jpg)
建成后的生产车间
二、服装生产车间的功能性
服装生产车间的建成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的开始。服装生产车间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把企业真实的环境、工作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并且充分体现了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服装生产车间实训功能丰富,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jpg)
三、服装生产车间的特点
服装生产车间的建设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引进企业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服装生产车间引用了服装生产企业的“自我流水”概念。由企业布置工作任务,按照服装工艺单的各项指标要求制定教学内容,一次性制定工作量,学生必须在有效时间段内,一次性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一次性个人完成从服装个部件的制作到组合,最后到整体制作的服装工艺流程的全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技能。
服装生产车间这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基本实现了“八个合一”: (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2)学生与学徒合一;(3)教师与师傅合一;(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7)教学与科研合一;(8)育人与创收合一。
四、服装生产车间运作模式
服装生产车间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专兼结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充分体现了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
生产性实训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jpg)
服装生产车间的建设有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全程参与服装生产车间的建设,协助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青岛丽一时装有限公司投入了60余万元的基础设备与特种设备,实现了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样化。
服装生产车间引用了服装生产企业的“自我流水”概念。这种生产模式就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个性化设计单件流水线。06级学生进入生产车间的第一个月,是综合培养阶段,采取的是“小流水”的生产模式,即以小缝制班组的形式,设计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通过这一个月的“小流水”,企业挑选实训质量高、速度快的学生,实施“自我流水”,由企业布置工作任务,按照服装工艺单的各项指标要求制定教学内容,一次性制定工作量,学生必须在有效时间段内,一次性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一次性个人完成从服装个部件的制作到组合,最后到整体制作的服装工艺流程的全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对实训质量不高、速度水平欠缺的学生,继续采取“小流水”的生产模式,直到达到“自我流水”的要求为止。
目前国内外客户用高几倍的加工费,很难找到制造小批量高档时装的工厂,而根据我院生产性实训的培养条件,具备生产小批量高档时装的能力,与此同时经过“自我流水”过程也培养了小批量高档时装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这些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好创业,更好就业,实现了育人与创收合一。
服装生产车间已经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高技能服装人才培训基地和省行业协会授权的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专业形成了社会辐射功能。
五、特色与亮点
亮点1 : 校企“双主体”共建和运营
服装生产车间的建设有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多次参与生产车间的建设,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全程参与车间的建设,协助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2007年5月最终确定与丽一时装有限公司合作。青岛丽一时装有限公司投入了60余万元的基础设备与特种设备,实现了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样化。
服装生产车间的运作实行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与青岛丽一时装有限公司合作,实现“原料→加工→制作→检验→包装”的全过程校内生产性实训。服装生产车间的建设有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多次参与生产车间的建设,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全程参与车间的建设,协助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2007年5月最终确定与丽一时装有限公司合作。青岛丽一时装有限公司投入了60余万元的基础设备与特种设备,实现了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样化。
亮点2、“学做合一”的实境耦合训教
生产性实训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其运行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并且充分体现了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服装生产车间实训功能丰富,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还可以承担服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
亮点3、项目化实践训练模式
构建"岗位一任务一项目"的实践训练模式,实现生产实习项目化。项目教学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具有典型的案例性的工作任务。"岗位一任务一项目"的实践训练模式是根据CBE理论及结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训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将服装企业操作技术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
亮点4、企业“自我流水”运作模式
服装生产车间引用了服装生产企业的“自我流水”概念。这种生产模式就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个性化设计单件流水线。学生进入生产车间的第一个月,是综合培养阶段,采取的是“小流水”的生产模式,即以小缝制班组的形式,设计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通过这一个月的“小流水”,企业挑选实训质量高、速度快的学生,实施“自我流水”,由企业布置工作任务,按照服装工艺单的各项指标要求制定教学内容,一次性制定工作量,学生必须在有效时间段内,一次性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一次性个人完成从服装个部件的制作到组合,最后到整体制作的服装工艺流程的全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对实训质量不高、速度水平欠缺的学生,继续采取“小流水”的生产模式,直到达到“自我流水”的要求为止。学生的酬劳采用了百秒1.2角的计算方式,是同行业中较高的标准,完全按企业标准锻炼学生的动手技能。
亮点5、实现校内顶岗实习
在实训基地设立培训室:学生除了实训外,利用每周3个晚上或周末的时间由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课程主要涉及车间管理、班组长素质、工业打板等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有直接关系的课程、知识、技能,在这里学生不仅仅完成的是生产任务,学到的还有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学生经过两个月的生产实训,每月可以达到平均800元的工资,解决了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
亮点6、学生参与经营管理
校企双方选择05级具有校外顶岗实习经验的优秀毕业生18名,担任车间的管理工作,采取高年级学生(05级)带低年级学生(06级)的方式,学生们之间可以不断的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各项技能。
亮点7、设置月奖学金制度
每月根据实训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设一、二、三等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实训生,激励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亮点8、教师车间顶岗研修
确定校方实训指导管理教师,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办公室设在车间,教师采取轮岗制,轮流在车间坐班,一方面及时了解并参与指导学生实训;一方面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规划,选择车间岗位定岗,进行企业研修,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示范与应用效果
1.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确定校内实训内容与目标,对学生提出实训要求,2008年3月开始,服装设计专业共有178名学生先后进入服装生产车间,进行不同时间的校内服装实训课程。目前,已培养服装专业人才256人次,创造效益36万余元,完成生产性实训产品 37000余件。已完成 356 个服装款式的制作。
2、目前国内外客户用高几倍的加工费,很难找到制造小批量高档时装的工厂,而根据我院生产性实训的培养条件,具备生产小批量高档时装的能力,与此同时经过“自我流水”过程也培养了小批量高档时装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这些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好创业,更好就业,实现了育人与创收合一。
3、学生通过在车间的实践,技能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服装制作、服装制版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100%,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奖20余项。
4、教师通过企业研修,技能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