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校企(院)合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11-04-06
近年来,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院依托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和校企(院)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深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在推进校企(院)合作、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新校企(院)合作机制,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格局
1.项目驱动实现校企(院)合作
学院与福建省内医疗卫生行业、医药企业等单位具有长期的合作办学历史,先后与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职业病防治院等单位合作开办护士班、助产士班、卫生医士班等,与福建黎明集团合作创办了福建黎明卫生学校、福建黎明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州海王制药有限公司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与福建惠好四海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惠好四海储备人才培训班,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实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方向)“1+1+1”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近50项,其中参与国家863课题1个,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2个,转让科技成果、入选福建省产业技术开发专项项目、研制国家三类新药、承接医药企业委托的新药项目10余个。
2.理事会推进校企(院)机制创新
学院成立了校企(院)合作理事会,制定了《校企(院)合作理事会章程》,加强校企(院)紧密合作,与省内一批知名医院、医药卫生食品企业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校企(院)合作机制,制订配套规章制度,如《合作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企(院)合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办法》等文件,保障校企(院)合作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逐步完善了“三层次一网络”校企(院)合作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一是发挥校企(院)理事会在专业规划、资源整合、经费筹措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发挥5个产学研联合体在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管理、订单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培训等作用;三是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作用;四是做宽合作网络,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GMP制药车间、连锁药店。
3.资源共享扩大社会服务
学院依托与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平台,在师资互聘、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课题研究成果、教育信息、产教结合及校院、校企联办等方面,实现职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学院制订实施了《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动计划(2009~2012年)》,主动服务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海西建设和福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福建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福建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福建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和福建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集团牵头单位,年完成培训乡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卫技人才3.3万人次。于2009年启动了全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工作,首批录取学员7000多人,并面向农村和基层社区举办各类培训班。
.jpg)
二、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改革内部治理结构
学院在校企(院)合作理事会和福建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集团的基础上,明晰内部组织构架,建立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进一步健全了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估制度,逐步形成了校企(院)合作理事会、资产管理委员会、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院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决策议事制度,初步建立了决策民主科学、执行到位、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机制。
2.推进依法治校
学院制定了各项议事规则,协调组织结构内部关系,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度,民主监督、检查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规范了决策和研究工作的程序。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建立起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学、行政、财务、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关于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实施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条列》、《行政工作人员效能告诫办法》、《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教研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等文件,调整和完善部分条块的管理模式,学院整体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强化质量管理
学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建立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服务系统,按照行业、企业、社会和学习者的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和评价。提供保障质量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建立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和实现校企(院)共同发展目的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建立了有效的教育管理、信息管理和资金管理程序来保障教育服务的提供,并建立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系统。有效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通过获得证书和资格等形式来认定学习成果,并对质量进行过程管理和适时评估,以确保管理体系的动态变化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jpg)
通过推进校企(院)合作,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了学院办学活力,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产学研结合紧密,制度环境运行良好,在专业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和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