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医监研多元整合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建设
发布时间:2011-05-13
一、建设基础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具有50年校企合作办学的历史传承。学校上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企业,建校伊始是典型的校企一体的“厂中校”办学模式,所实行的“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为全国医疗器械行业培养了大量急需适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包括工程师、技师和技工),为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提供了大量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临床工程师、技术员),为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培训了大批在职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学校技术研发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校企合作科研经费和立项数目均稳步增长。学校的声誉来自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来自于校友在行业企业的出色表现,来自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口碑。这些都为校企医监研全方位合作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校企医监研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jpg)
1960年在厂区内建校
二、建设目标
在上述基础上学校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目标为:
1、充分发挥学校在发展医疗器械高职教育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建设以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民政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局等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医疗器械行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卫生部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制药装备协会、中国康复器具协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等组织)为指导,构建医疗器械职教集团、医疗器械骨干企业、药监系统、医院集团和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等在内的办学多元合作体,建立校、企、医、监、研五方合作教育理事会,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五方合作、实体运行的合作教育理事会、合作交流办公室、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运行实体为组织架构的三级管理体制。
.jpg)
2、在三级管理体制下重点探索专业发展合作机制和社会服务合作机制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改革建设、教学合作团队、实训实习基地、产品研发中心、在职培训基地等方面深度紧密合作,推动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三、建设思路
建设三级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的思路是:
1、以学校为主体,联合包括药监部门、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医院集团等在内的办学多元合作体,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主导和政策支持下,设立学校“校企医监研合作教育理事会”,作为校企合作决策咨询的一级领导机构,决策学校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大事;
2、成立学校职能处室——“合作交流办公室”,作为校企合作二级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为执行“校企医监研合作教育理事会”的决策,统一计划、管理和协调校内外的校企合作工作,深化全方位合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 、重点专业(群)与骨干企业深入合作组建校企合作三级执行机构——校企合作共建实体,其任务为完成各自专业发展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任务,大力推进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具体深入的合作,大力推进医疗器械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解决制约专业发展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资金、师资、设备、技术等问题,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管理和运行模式
1、DCFO管理模式
DCFO是决策(Decision)、协调(Coordination)、功能(Function)、运行(Operation)的缩写,反映了五方联动合作教育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方式。
.jpg)
决策层为“校企医监研合作教育理事会”,由学校——校企合作共建主体之一,联合包括行业组织、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集团)、医院集团、研发部门在内的校企多元合作共建主体组成。 “校企医监研”合作教育理事会常设机构为秘书处,定期召开理事会和秘书处会议,谋划、论证、决策和指导医疗器械合作教育的重大事项,如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拓展、基地建设、社会培训、职业资格等。
协调层为“合作交流办公室”,负责开展全方位合作教育与企业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在联系、组织、管理、综合等方面的交流协调工作,合作机制设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等方面的工作,如企业师资聘请与管理、项目化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证、社会服务培训项目协调与管理等。
执行层主要为校企合作共建实体,主要以重点专业(群)为主紧密联系对口骨干企业联合组成,由各校企共建实体具体实现全方位合作教育的功能。重点专业(群)根据各专业的特色和对口社会服务对象,积极寻找校企合作教育和互惠共赢的结合点,建立和发展有效运行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厂中校”实训基地、“校中厂”研发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等各种校企合作共建组织,通过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把校企合作具体落实到“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服务社会上。
“校企医监研合作教育理事会”总体领导决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优势互补、长效共赢的运行机制。在“校企医监研”五方联动合作教育的平台上,各重点专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目标、执行和评价三个层面上、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共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改革、共同承担师生参加生产实践、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和技能开发、共同建立职业培训市场。做到目标层理念先进,执行层积极有效,评价层客观公正,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
2、项目管理运行模式
学校和多元合作体成员之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签订合作协议,具体合作建设内容均以项目为载体。因此,DCFO管理模式下的运行管理采取围绕具体的合作建设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开展合作和建设。各合作项目由“合作交流办公室”组织立项评审,由对应校企合作共建实体负责具体操作实施,学校层面的各职能处室协调处理。采用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使各项目成员的角色、职权和责任更为明确,能够保证各具体合作内容均由专业团队实施从而确保实施的有效性,能够及时的协调和处理来自不同领域的合作问题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五、校企医监研多元整合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建设内容
充分发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主导作用,结合全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校企医监研多元整合深度融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主导作用包括:第一,政策引导。结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联合“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与上海市人社局等共同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补贴政策,提高企业持续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上海市人社局等共同推出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培训项目的补贴政策,促进学校和学生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第二,项目支持。继续通过立项支持推动上海市高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集“教育、培训、考证、服务”四位一体的职教实训基地和功能,满足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要求。
推动校企医监研全方位合作内容包括:
1、专业发展合作建设
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合作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合作建设、厂中校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等。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合作建设
校企合作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制度,出台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办法”,其贯彻实施由合作交流办公室和教务科研处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主要内容为,校企合作共建实体应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引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 针对职业岗位( 群)或技术领域来帮助学校调整专业结构, 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参与课程开发, 形成面向职业岗位的,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个系统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实体应与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能更符合行业企业用人的需要。
通过对口企业参与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对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根据典型设备、典型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采用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安排上,理论教学要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实践教学要以团队教学的方式由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实施。
(2)专业教学团队合作建设
出台《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兼职教师任职条件、职责、管理、培训和考核等方面内容。为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制订《兼职教师课时津贴实施办法》,使兼职教师聘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管理上,兼职教师聘任后,由所在校企合作共建实体进行日常管理,统筹安排兼职教师教学任务,发放酬金,进行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并组织兼职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活动。年末由所在校企合作共建实体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最后报送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备案。设立优秀兼职教师奖项评比,兼职教师可以参加所在所在校企合作共建实体教学质量优秀奖评比活动。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科研考核,引导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究,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培养和造就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另一方面加快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实践课学时比例逐步达到50%。
.jpg)
(3)“厂中校”实训基地合作建设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政策支持下,出台《关于在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试行办法》。骨干院校建设期间学校围绕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建成多个校企合作共建实体下的“厂中校”实训基地。“厂中校”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筹建,“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纳人企业生产的总体布局中去考虑,应当具备生产、培训和实训功能,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也可以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
2、社会服务合作建设
(1)“校中厂”研发基地合作建设
在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开发并具备较好的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的基础上,联合上海医疗器械骨干企业搭建新产品新技术合作研发平台。各依托重点专业群和骨干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实体制订“校中厂”研发基地建设规划,制订“校中厂”研发基地合作建设管理办法并试运行。企业把研发基地建在学校,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关系进一步密切,学校将进一步融入企业的进步和发展。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校企合作产品研发方面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专业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将制度化、常态化。并在医疗器械新产品新技术合作研发上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成为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长效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2)职业培训基地合作建设
.jpg)
秉承与药监系统紧密合作的历史传承,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将加强与国家药监局培训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将瞄准全国医疗器械及监管人员培训市场共同搭建合作平台,成立校监合作共建实体——医疗器械及监管培训基地。根据政府医疗器械监管要求制订全国医疗器械及监管人员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大纲和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在合作管理、教师参与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到2012年达到年培训全国医疗器械监管人员500名,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jpg)
通过上海市人社局的“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与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在校医疗器械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合作建医疗器械职业资格鉴定站。通过校企合作2010至2012年开发4个医疗器械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鉴定项目,到2012年获得医疗器械职业资格证书的应届毕业生达到40% ,即500名左右。与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和鉴定的协议分工,明确不同培训对象如企业职工、在校学生的培训和鉴定在校、企之间的分工,利益分配,合作机制等。在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支持和参与下,规范医疗器械职业标准,建立医疗器械职业资格鉴定体系,造福医疗器械行业和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