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前台后院”平台 打造高职传媒类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0-09-10
湖南是文化大省、传媒强省,“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 “演艺湘军”闻名全国。我院是一所主要服务于湖南传媒业的高职院校,而媒体工作普遍具有独创性、协同性、技术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创意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定位为“创意与操作一体化复合技能型人才”。据此,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紧贴湖南传媒产业优势和传媒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创建“前台后院”的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高职传媒类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院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发展新路,被誉为“广电湘军的摇篮”。
一、深度整合资源,打造“前台后院”创意人才培养新平台
我院 “前台后院”平台的构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院创立之初与湖南教育电视台实行一体两翼、院台合一,当时院台同处一地,在同一法人领导下,员工互聘,资源共享,产学一体,紧密合作,这是教育系统内的一次资源整合;第二阶段是与湖南广电系统拓展升级平台,标志是原隶属广电局的省广播电视学校整体并入,学院实行由省教育厅、省广电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建的体制,学院由此得到省广电系统的大力支持,并与湖南卫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第三阶段是与湖南文化产业全面对接,目标是组建全方位服务湖南优势文化产业,有效实施“工学结合”的湖南文化产业职教集团。经过近两年的筹备,目前,由学院牵头组建的该集团已获批准,将于五月中旬挂牌成立。
“前台后院”平台的要义是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整合传媒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实现“平台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发展”。实践证明,这一平台具有五大功能:即聚集院台资源,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服务;引导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准确定位;工学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催生和繁荣校园文化;拓宽学院对地方经济的服务面,实现深度融合,是高职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平台。
二、构建突出创意能力培养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针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根据创意能力的生成规律和传媒类高职学生特点,院台专家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任务、突出创意能力培养的高职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媒体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创设职业情景或直接在职业环境中展开教学,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构建和内化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引入职业标准,建立对学生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由我院影视表演系学生参演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军人机密》、《血色湘西》等备受好评;由动画艺术系师生摄制的中国首部幻想动画电影《风筝手》(样片),获中国第五届动画学院“优秀作品奖”、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及“中国学院奖”;由电广传媒系学生摄制的2集电视剧《棕榈树》及10多部电视短片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意品质的人文基础。鉴此,学院从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隐性课程和必读书计划四个方面确定了通识教育的总体框架。通识必修课包括一种核心价值观,二项公民意识,三个基本素质,四种社会工具能力;通识选修课按科类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领域;隐性课程的实施主要是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生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学生必读书计划则是由学生在学院推荐的100本必读书中选择阅读,达到规定量并完成读书报告者取得相应学分。
三、创新实施 “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传媒类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殊性。因为媒体具有导向性和时效性,很难以学生为主体,加之媒体岗位分工细,无法成建制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只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利用“前台后院”平台,广辟实习单位,拓宽学生实习面,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同时,通过院台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引台入校、引项目入校,立足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操作能力,探索了一条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体、以校外集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两翼的“三位一体”工学结合新途径, “三位一体”即三种方式是前后相继的有机系统,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目前,通过自建、引资入校共建,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覆盖到了所有专业。为进一步加强建设,学院又引台入校、与湖南卫视共同出资6000万元在校内共建一座多功能演播大楼,使之既成为湖南卫视大型综艺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的制播基地,又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重要场所,更是院台长期合作的平台和纽带。现在14800平米的大楼已经竣工,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四、健全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创意型师资,创意型师资必须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依托“前强后院”平台,采用专兼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经验丰富,以实战型教师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不求我有,但求我用。充分利用湖南文化生产优势,通过设立“住校教授”形式,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引进一批各方面的“名角”来学院主持一个专业、主讲一门课程,或者开展某个方面的专题讲座。学院先后从业界引进了国家一级演员廖丙炎、全国十佳动画新锐导演雷珺麟、中国龙舟赛解说第一人李凌等业内专家担任系主任。目前,在校的“住校教授”就有27位。通过教学和管理岗位的实践锻炼,他们已成功地将传媒规律与教育规律合一,成为学院教学和管理的依靠力量。二是虽为我有,不求专用。对一些行业“名角”,愿意到学校长期任教,除高薪聘任外,给予教师宽松的工作,允许在完全学校的教学任务之后,到社会兼职或者承接与专业相关的业务,让教师能够经常保持“双师状态”,跟上行业发展趋势。像这样的教师占现有专任专业教师的50%以上。三是虽我专有,鼓励他用。像一些从学校走向学校的专任教师,学校不但允许他们到行业去做项目,去兼职,学校还出钱送他们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提高技能,鼓励他们去做项目,了解行业发展,提高实战水平。学院还采取专业教学任务对接栏目、节目工作任务,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对接制片人与编导,一般教师对接媒体员工的深度结合,完成从单纯 “学人”到兼具“学人”和“媒体人”双重身份的转变。学校还考虑到,来自媒体的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突发性任务多,我们比照媒体和表演团体的通常做法,采用兼职教师的AB角制,即一门课有两名以上教师担任,A角临时有任务,B角可以顶上。通过这些措施,使我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大大丰富,创新意识大大提高,真正成为了创意型教师。
我们坚信,有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平台,我们一定能为湖南的文化强省建设培养一批批“能把关、富创意、擅操作、长沟通”的传媒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