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实现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0-09-10
成都航院坚持培养服务航空与国防科技事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功能定位。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是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取决于专业服务面向、专业设置和岗位群的准确定位,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又是确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团队结构、实训基地模式定位的依据。这一准确定位的最终表现是,集合上述各要素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社会和岗位适应程度。本案例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剖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准确定位的过程。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1. 服务面向定位---确定服务的产业、行业
模具是特殊工艺装备,是属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模具技术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航空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飞机有60%以上的零件要采用模具成形加工。四川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成都市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重点放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并以模具产业发展改善工业基础环境。
模具专业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确定了服务航空、国防科技和区域经济重点行业,对航空、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的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展开调研,了解行业模具技术发展和岗位用人需求。
2. 专业设置定位---确定职业岗位群
模具种类繁多,传统与现代模具企业并存,现代技术应用程度相差很大。传统模具企业中,高职生大多在模具制造、装配、调试等第一线岗位;现代模具企业,由于大型工具软件的集成化程度较高,高职生反而可以从事模具设计、成(形)型工艺与模具制造工艺;民营小型模具企业,高职生可以从事模具设计、成(形)型工艺及制造全过程各岗位。根据本专业就业面向,模具专业服务面向不能只针对某一岗位,而是岗位群。经对生产过程中具有逻辑关系的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并对所需要共同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合并,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适合学历教育的岗位群,并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确定了:模具设计员、模塑成形工艺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模具装配调试工。
3. 业务规格定位----确定校企合作伙伴
随着模具业的快速发展和模具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模具技术向着高精度、高效率、高品质,大型化发展,急需能运用模具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模具技术发展,使得普通模具与精密模具之间的技术复杂程度相差很大。因此,在四川省开办有模具专业的24所院校中,需要错位发展或差异化发展。
根据本专业服务的行业特点和新技术的应用对人才的急需,我院选择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而确定了“具备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模塑成形工艺编制、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等业务规格。
确立了专业技术定位,就明确了校企合作伙伴。本专业与航空制造企业和精密模具制造企业合作建设专业,共育人才。
4.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培养什么样人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按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确定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二是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确立学业标准;三是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确定作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四是按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业务规格要求确定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结构。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能运用模具技术和相关工程技术、软件工具,从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现代模具制造设备操作和模具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5. 课程体系定位---确定培养什么
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源于校企专家共同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分析,依据凝练真实工作的职业能力开发出具有职业特征和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由顶向下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发。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间是按能力递进方式进行衔接,从职业认知、职业兴趣到单项能力(技能)培养,再到复杂、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培养,体现系统性和职业性。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由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性知识体系。
6. 教学模式的定位---确定怎么培养
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三部分构成,一是引导行动的知识(知道是什么),二是解释行动的知识(知道怎么做),三是反思行动的知识(知道为什么)。各门课程的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顾问、教练与主持人。
7.“双师”结构定位----确定由什么人来教学
要实现掌握职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由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来承担教学。模具专业教学团队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占50%。企业和学校的“双师” 将行业和社会的资源引入学校,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入课程,使教学过程体现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8. 实训基地模式定位----确定在什么地方教学
要适应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系统性培养的要求,本专业建有适应项目教学的学习型实训基地(模具钳工训练室、模具CAD/CAM实训室和成型车间);体现企业文化和真实生产与管理的生产性学习型实训基地(学院与宝利根精密模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宝航精密模具公司),公司由学校提供场地、基础设施,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师资,由企业自主经营。该基地不仅是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也是本专业获取工作过程技术和资源的基地。
二、效果评价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据第三方公信力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的调研报告充分证实成都航院模具专业2008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高达96%(全国平均84%、全省平均83%),主要服务航空、军工企业、精密模具制造企业;半年后的月收入2037元(成都)(全国平均1687、全省平均1555 );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设施、学风等方面满意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