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主导 多元互补 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
发布时间:2010-09-10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陕西省GDP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作为我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主导下,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极大地推动了陕西潜在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和人才优势的转化,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能型人才保障。
一、营造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为全省高职教育良性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一是制定落实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构建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全省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8所,除省教育厅主管的7所外,还有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10所,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10所,民办11所,现已初步形成了多家共办高职的可喜局面。三是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陕西省经济实力较弱,但高等院校数量较多,为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省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逐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四是政府主动服务,协助院校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如解决了高职办学用地、办学贷款、双师型教师引进等问题;根据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需求,调整、合并、重组高职院校10余所,接收划转院校8所,这些都为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构建高职教育发展的开放平台
根据陕西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的战略部署,我们坚持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陕北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等5个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以省内骨干高职院校为龙头,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组建了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服务外包、电子、化工、旅游等15个特色鲜明的职教集团。高职教育瞄准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如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拥有29个成员单位,涵盖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成员通过校企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双方资源、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双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集团内部现已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动态运行、有序发展”的合作模式,基本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融通与协同发展。目前,我省15个职教集团发展态势良好,为高职教育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促进企业提高员工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技术革新提供了抓手,搭建了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互动开放平台。
三、实施高职院校建设工程
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我省实施了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和高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足陕西高新技术、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我们重点支持建设了3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07年,我们又启动了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政府加大投入,学校积极参与,力争通过5年时间,建成8—10所能够引领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建设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目前已遴选出6所院校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几年来,我省在高职院校中共建成省级重点专业12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45门;22个重点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26个重点实训基地获得省级财政支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省级教学名师18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27个。各高职院校按照“贴近行业、围绕专业、面向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的“季节分段、工学结合”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的“工学四合”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试点运行已趋于成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使近三年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83.3%,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
四、强化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三大职能之一。近年来,全省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高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六大服务办学模式,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人才培养型。各高职院校近年来为社会培养和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广大毕业生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二是科技服务型。广大师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广泛开展科技咨询,推广实用技术,帮助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校企互动型。学校与企业紧密联合,携手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科研攻关、技术改造,又方便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学生顶岗实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双向多赢的效果。四是厂校一体型。有“前厂后校”、“厂校合一”等类型。五是科研支撑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攻关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遇到的难题,提高了经济效益。六是股份合作型。学校或教师利用资金或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地方政府联合组建股份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多元互补,推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后,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努力破解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难题,大力实施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