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大学]-紧紧抓住市场这只手 ——面向市场需求提升就业水平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截至去年底,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8.35%,获得教育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主持高校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对董刚校长的汇报给予高度评价,并责成天津日报进行专题报道。
学校就业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是抓住了市场这只手。多年来,天津职业大学坚持“以他方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办学,实施校区(企)合作办学,进行工学结合培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就业能力与就业水平评价办学质量。
一、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确立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定位
检验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根本标准,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学校就业水平。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关键看能否将市场无形之手转化为有形载体,有的放矢地为市场提供适应需求的人才。
近年来,学校瞄准市场,打破常规,明确提出“职大培养什么样的人,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凝练出“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的原则,通过校区(企)合作,打通高职与市场对接的路径,形成“就业兴、招生兴、学校兴”的格局。
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培养定位,提供了科学发展,突出内涵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学校果断停招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法律事务、旅游英语等人才市场饱和专业,新增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旅游管理、广告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制作、影视动画等市场紧缺人才专业。2010年,天津市民政局将与学校合作举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并连续四年提供在校生50%学费,支持学校面向市场需求办学。新增专业无不紧扣市场这只无形手的跳动脉搏。
二、以合作育人为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要切入点的教学改革,其核心是合作机制建设:通过国家首批示范校建设,实现了对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职业领域的“课证融合准技师”、“基于教学工厂理念”等8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生产实训基地、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等整体改革,形成了重点专业、辐射专业、一般专业三环联动建设格局。
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活动,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2009年10月与天津地铁公司签订“订单”,142名毕业生经过合作培养上岗;与中核(天津)机械公司合作订单,131名学生被录用;与三星高新电机、三星LED合作订单,105名学生就业上岗。
通过“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技能大赛等工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校从职业人角度进行职业规范,制订德育方案及教材,由8个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从环境营造上强化职业意识,形成真实或仿真训练氛围;从实践训练中进行职业养成,全校51个专业坚持半年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从综合能力上培养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举。
三、以合作办学为机制,对接区域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
巩固与滨海新区合作办学成效,依靠制度化的机制予以保障。学校在三个方面突出合作办学机制建设。
一是形成校区(企)合作办学体制。“以合作办学为机制”迈出了结结实实的三大步:搭建平台,形成网络,拓宽渠道——与滨海新区、保税区、北辰区、静海县等政府,与市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与市总工会及民主党派等合作的宽大平台;与地铁、三星、东方电气、中铁物流、PTG涂料、农行等企业建立的人才供给网络;与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所属企业建立专业合作委员会、兼职教师资源库、生产实训基地和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渠道。
二是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承担着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技能证书鉴定等培养任务。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兼职教师管理,在“人、事、时、空”即人员管理、项目参与、时间调剂、社会空间延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奠定工学结合制度建设基础。强化“刚性为主、柔性为辅”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建设,加强用人单位、社会第三方和主管部门的就业水平评价机制建设,形成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深化校区(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办学实力大大提高
国家示范校建设三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新增国家级精品课9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学生在全国和天津各类职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各项办学指标始终保持天津市领先地位。
四、以合作就业为宗旨,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完整体系,社会就业则是体系中最重要一环。学校把就业作为核心任务,以创业带动就业,外找市场、内练真功,以内外结合机制提高就业水平。
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坚持 “一把手工程”,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坚持就业率、新生志愿率、新生报到率“三率”综合评价体系,入口和出口相互制约;实施校、院系两级管理,部门、院系、教研室三级责任体系;引入职业指导资格认证, 32名教师已获高级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入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SIYB)”知识体系,700多名学生参与。举办“就业路上我们同行”、创业大赛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与天津市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合作举办“创业活动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眼视光技术专业09届毕业生孙菲佳去年创办天津医视明眼镜店,并吸纳李玉婷和孙鑫同学一起参与创业。专业老师定期到店“坐诊”,提供现场指导,为转变择业观念、拓宽就业门路发挥引路作用。
坚持举办就业市场:多次组织企业和天津市人社局与和平区、西青区人才服务中心以及天津市总工会、发改委、经委、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家联谊会等官方和群众团体合作召开校园招聘会;2009年金融危机最困难之际,邀请保税区、高新区、北辰区领导及百余家企业来校座谈,加深了解,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很多企业主动返校招聘,有效推动了就业工作。
目前, 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3301名毕业生中已签约、上岗见习、达成就业意向的2538人,初步就业率已达76.89%,还有百家企业提出接收意向,招聘岗位数量、质量均有提高。
就业形势好,但工作没有止步。学校正引进第三方就业评价机构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教学质量进行调查,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目的就是扣准市场这只手的脉搏,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