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合作模式 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220家企业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校企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学院建立了“学院+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专业+校办企业”和“专业+行业协会”等五种典型产学合作模式,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长效机制,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
一、创新产学合作模式,构筑校企合作平台
(一)学院+科技园区——与科技园区合作,建立产学战略合作关系
2009年,学院在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管委会、石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产学合作战略协议,形成协调联动互促机制,构筑了学院与园区全方位战略合作平台。
在产学战略合作的框架下,学院瞄准石景山区“首都文化休闲娱乐区”的功能定位,加大了专业设置调整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与中关村石景山园区企业威运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组建NICC国际动画(北京)学院,由中国动漫学会、央视辉煌动画公司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建设计算机动漫专业。经园区管委会协调安排,央企华录文化、知名企业搜狐畅游、蓝港在线成为我院学生签约顶岗实训基地。与园区企业联手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教育培训产品,合作开展技术应用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技术服务,为地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等社会服务,迈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步伐。
(二)专业+大型企业——与知名大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合作关系
学院与信誉好、产品通用性强、高技能人才需求旺、有长期合作议向的知名大企业合作,开展了多样化的订单培养。近三年来,先后与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神华集团、北汽福田等15家知名大企业建立订单合作关系。2010年订单暴增,订单人数达到当年招生计划的1/3,实现了由学校找企业到企业找学校的转变。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与世界500强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合作中,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生源要求来组织招生,把订单前置到招生环节,学生一入学即具备了“准企业人”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学生拿到毕业证就等于同时持有了电梯行业的世界顶级“绿卡”。目前,蒂森电梯公司订单由31人增加到120人并提前预定了三年的订单,又投入220万元用于学生学费资助和奖学金。通过“订单”,更加密切地将企业、学院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真正形成了合作育人的机制。
(三)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携手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搭建专业共建平台
通信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合作,共建了程控交换、传输、TD-SCDMA 3个实训室;把中兴B级培训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共同组建团队开发课程并实施教学;专业教师由中兴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引入中兴“S.M.A.R.T职业生涯设计培养体系”,以项目化及解决问题式的培训方式重点煅炼学生综合素质,保证了毕业生符合通信行业的要求。
联合中兴NC教育中心,以中兴设备为纽带,围绕中兴品牌组建了包括北京移动、北京联通、天网在线等26家企业在内的北京地区通信企业联盟,签署了联盟章程,形成了“学院+龙头企业+企业联盟”的产学合作模式,构筑了专业共建平台,畅通了学生顶岗、就业渠道,实现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四)专业+校办企业——构筑集生产、技术开发、顶岗实习于一体的平台
学院依托北京矿用设备厂、北京机电技术开发公司和北京迪纳汽车维修公司等校办企业,建成产教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企业承担教学任务的补偿机制、企业领导与相关系部领导交叉任职制度、将企业技术人员编入相应的教研室实行双重身份管理及专业教师担任企业兼职技术员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较好地解决了校办企业的生产与教学矛盾问题,充分发挥了校办企业的育人功能。三年来,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合作开发新产品16项,已投入批量生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了校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专业和企业互促共赢。
(五)“专业+行业协会”——构筑技能培训的平台
学院各专业积极主动与行业协会(学会)合作,把行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同时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与北京测绘学会、地质学会合作,开展测绘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师职业能力培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测量专业学生在北京市及全国测绘技能大赛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法律文秘专业与北京市速记协会合作,共建了“亚伟速录技能指定培训基地”和“亚伟速录技能指定考评中心”,强化了学生速录技能训练,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二、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一)加强组织建设,形成了系统化工作机制
学院独立设置了产学合作办公室,促进了校企合作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整合资源,成立了由学院、政府有关部门、科技园区(开发区)管委会、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设计合作制度,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项目;成立了由学院、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职业教育专家、行业学会和合作企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学结合指导委员会”,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等提供咨询,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选聘进行指导。通过“两委一办”使产学合作工作系统化实施、常态化管理,形成校企合作完整的运行机制,推动了产学合作的开展。
(二)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形成互惠共赢机制
学院通过给企业以班级冠名权、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毕业生、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为合作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联合开展技术应用研究等途径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学院则在合作中得到了企业的支持,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动力,形成了校企利益互惠机制。目前,企业合作的热情空前高涨,校企合作实现了由“一头热”向“两头热”的转变。如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建“精雕数控班”,捐赠238万元设备建立“精雕实训室”、“精雕技术服务中心”,并设立“精雕奖学金”。北京精雕科的设备卖到哪里,我院“精雕数控班”的毕业生就跟到哪里,促进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维护、维修等售后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
(三)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约束机制
学院与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如制定了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操行。此外,学院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尊重企业文化、维护企业利益。在校企长期合作中,双方通过用法律、制度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
在长期的合作中,学院通过“企业设备进校共建基地、企业人员进校共建团队、企业标准进校共建课程、企业管理进校合作教学、企业文化进校合作育人”搭建了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系统化工作机制、互惠共赢机制和约束机制等长效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开创了一条成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