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董事会制度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97年12月,是一所为外资企业培养技术员工的新型高职院。办学12年来,学院秉承“国际职教理念,本土创新实践,区域成果分享”的办学思路,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创新之路,形成“股份制办学、校企合作、国际化”三大办学特色。毕业生80%成为外企生产线上的班组长和技术员,2007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这些办学成绩,得益于学院实施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制度,构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组建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
1.董事会构成
学院在成立之初,即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董事会。现有27个董事单位,企业18家,占67%。其中,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美国AMD、韩国三星6个国家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77%,形成了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阵容。
2.董事职责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章程》明确规定董事会行使下列项职权:(1)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2)审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3)审议学院的基本管理制度;(4)审议学院的年度工作报告;(5)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6执行股东会决议。董事会被赋予了真实的权利,与关注学院发展的责任统一起来。
3.董事会议
董事会议每年固定在12月的第一个周六下午召开,由董事长主持。议程主要有:(1)听取院长年度工作总结下年度工作计划、财务预决算报告;(2)审议院长工作报告;(3发表意见和建议;(4)董事长讲话。董事建议经董事长审核后,列入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在第二年的董事会议上反馈执行情况,接受董事评议。董事企业的需要通过董事会议直接传导到教学系统内部,这就从制度上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4.董事会领导下的长负责制
董事会领导下的长负责制,既确立了董事会作为“举办者”的领导地位,也确立了长“管理者”的法律地位。院长作为学院的法人代表, 执行董事会决定并全面负责学校的人事、教学、财务及其他工作。在学院内部由院长、副院长和主要系部主任组成的“院务会议”,负责学院日常行政工作。同时,接受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形成董事会决策、院务会议执行、工会委员会监督的制衡机制。董事会领导下的长负责制不但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也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18家董事企业的带领下,510家企业成为学院校外实习基地,2000家左右企业成为学院就业伙伴,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
1.参与专业开发与招生计划调整。除新专业开发需经董事会议决外,学院每年春季开学都要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围绕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征求企业意见。
2.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各专业系部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和生产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请企业提出岗位技能要求,梳理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3.参与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在专业实践教学层面,来自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院兼课,成为学院的“企业教授”,在顶岗实习和毕业项目设计指导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4.参与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测。企业积极跟踪实习生、毕业生的业绩表现,配合学院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
围绕专业建设,企业在以下四个重点领域,与学院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接收教师在企业进修、选派教师去国外总部培训、工程师-讲师交流计划,组建了由230名资深工程师、部门经理为核心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双化”(工程化、国际化)素质。
2.实训条件建设:通过设备捐赠、联合共建、设备换培训、硬件资源共享等方式,校企共建、共享85间实训室,赠送价值超过2000多万元的生产级设备。
3.课程内容改革:通过直接嵌入企业培训模块、联合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导入国际行业标准、联合开发教材等方式,把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有效地植入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4.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开学典礼颁发企业奖学金、外企总经理论坛、企业冠名教室的环境布置,以及频繁的校企体育文化交流,把不同类型的外企文化导入校园,形成良好的职场氛围,达到校企合作育人的目的。
通过与学院在人才、设备、培训、管理资源的融合共享,企业“全程”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院对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我院明确以“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作为办学理念,把“亲商”化作具体的行动,全方位服务企业,实现校企携手,互利共赢!
1.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学院每年为企业输送3200名左右的学历教育毕业生,1000名左右的短期技能培训生。尤其在2009年经济复苏的“技工荒”时,学院主动组织辽宁、甘肃等地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加以培训,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
2.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培训课程。为企业在岗员工培训开发了近100门培训项目,年培训49009人日,为企业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场地资源。学院与三星公司的“设备换培训”模式,被三星公司总部评为当年全球“最成功的校企合作”范例。
3.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技术支持。作为学院“教学工厂”的依维特科技公司、伟智科技公司等企业,与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如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合作,在非标模具设计、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方面为园区外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年销售收入超过1200万元。
4.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学院的服务不仅体现在人才、课程和技术的支持,还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校企联合组建羽毛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和桥牌俱乐部、博士联谊会等社团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扩大了校企交流的渠道。此外,学院还利用本地人脉优势,为外企提供诸如租房买房、孩子入学等生活难题,深受企业的信赖和好评。这种“保姆式”的服务,使外企有任何需要,第一个想到的是学校!
通过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以互惠双赢作为逻辑起点,以董事会制度为体制平台,以完整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以持续的创新实践作为推手,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常态运行,最终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