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集约共享,协同发展,建设常州模式的高职教育园区
发布时间:2010-09-10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高职教育基地和实验区,内有五所高职院校入驻。园区占地面积5,500亩,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在校高职学生6万余名,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园区校际间没有围墙,在基础设施、图文信息、师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充分实现内外开放、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集约高效,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
一、政府主导,搭建平台
1.成立机构,统筹园区管理
常州市政府在园区设立管委会,统一领导现代工业中心、培训管理中心、科技园管理中心等机构,并配以公务员及事业编制。成立由园区领导、各院校领导和企业法人组成的董事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高职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委员会,设立教学、培训、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协作组。
2.政府统筹,搭建公共平台
公共实训平台。政府投资1亿元,五所院校投入1.5亿元,共同建设了由14个实训基地组成的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中心,每年接受实训学生5万多人次。
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和院校共同投资300多万元,由常州信息学院牵头,建设了园区共享数字资源中心,现有20TB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和300余万册图书资源的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一馆资料,全区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由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培训管理中心、职业技能与鉴定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等组成,成为园区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形载体。其中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建成,投资8,000万元;技术创新联盟是与12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成。
科技创新平台。常州市政府积极联系中科院院所、国内著名高校和国家高科技企业在常州高职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成立了常州大学科技园,并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园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二、创新机制,合作共赢
1.政校企联动机制
政府主导。政府在常州高职园区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派出专门机构统筹园区建设与管理;采取土地置换、政策优惠、财政支持等办法,给予扶持资金25亿元;政府出台校企合作、企业入园优惠政策,并在项目审报、项目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企业入园并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责任和权益,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长效开展。
学校主体。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五所院校在园区管委会的领导下,抓住高职园区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企业参与。园区的政策优势、人才与技术优势和一流的环境,吸引了企业的参与。目前,已有264家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高校的研发中心和总部落户园区,入驻科技人员6,778人。
2.产学研合作机制
园区管委会及园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途径,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技术研发中心120余个,共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印度NIIT学院”、“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天合光能新能源学院”。通过合作共建,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需求驱动、利益共享的新型伙伴关系。
依托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各院校相继成立科技分园,积极开展“四技服务”。近年来,累计为1,6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举办技术对接活动近500次,社会培训近12万人次,承担科技开发项目900余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还建成了“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的校内信息产业园,已被常州市政府认定为常州市信息科技产业园,并列入江苏省的“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规划,作为常武地区“两化融合”核心区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支持信息产业园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给予每年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
产学研合作,还促进了学校、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共同提升。学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形成了“两栖”人才的培养机制。
3.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园区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由现代工业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各学院的实训计划也由中心统一编排与调度。实训指导教师持证上岗,由工业中心组织专门培训与考核,通过考核的教师可获得《现代工业中心实训教师聘用证书》,并纳入“中心”师资库,供各院校聘用。
4. 考核与激励机制
高职园区管委会每年为园区高职院校设立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改课题立项、技能大赛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奖励、组织各级大赛等。专门设立了办学成果奖,每年对园区内5所高职院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
三、共育人才,协同发展
1.协同建设,制订园区统一人才培养标准
成立了由园区各院校专业骨干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理规划高职教育园区的专业结构布局。重点建设了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专业群,选择15个与长三角地区尤其是常州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专业,共同开发具有就业导向性、发展动态性及实施层次性的园区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共同制订和推行园区高职毕业生质量标准。
2.多方合力,营造共同育人环境
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由常州信息学院牵头成立了高职教育实验区教学协作组,出台公共选课资源共享实施计划、学分互认计划、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考级资源共享计划等方案,允许学生跨校选课,每年互开课程40多门次,惠及3,000多名学生,形成了5所院校共同培养一名学生的跨校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
师资互聘,兼职共享。从园区企业和高校分别遴选了500名企业专家、500名专业教师,建立了有1,000名专兼教师组成的共享师资库,实行校际间的师资互聘。
督导互派,质量共管。园区教育培训处牵头,组建了50人的教学督导队伍,统一组织跨校听课和项目评审,从而确保各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共组团队,开发课程。由园区管委会协调组建由院校、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统一开发实训模块,技能考核标准及配套教材,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与实际岗位能力的紧密对接。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破解了教学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协调等难题,营造了跨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优良育人环境,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稳步发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高职教育园区教学资源建设和园区管理的常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