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依托行业优势 构建产学融合培养机制
发布时间:2010-09-10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邮政、面向社会、支撑邮政、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体制优势,大力推进校企高度融合,通过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一、 发挥行业办学体制优势,寻求校企结合切入点
学院根据邮政人力资源开发、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准确把握了四个切入点:
一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邮政近年来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适应邮政新业务推广、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竞争、提升服务水平。学院紧跟这一要求,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使学院人才培养与邮政人力资源开发紧密契合。
二是为企业提供大规模培训。中国邮政的转型发展对员工整体素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此,学院发挥专业、资源优势,自主研发邮政培训项目,开展了大规模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在服务企业员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同时,推动了校企全方位融合。
三是为邮政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服务。邮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信息化建设、业务结构调整以及新业务开发,都需要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撑。为此,学院一方面结合专业建设,成立了商函、营销、金融等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企业急需的科研项目开发;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参与企业工程项目,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二、主动赢得支持,促进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的校企融合
学院紧紧抓住邮政发展的脉搏,在专业建设上与邮政发展同步。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其是否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学院在实践中注重三个融合:
一是教学内容产学融合。通过培训课程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职鉴成果转化等,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保持一致。如市场营销、邮政业务与管理、邮政金融业务与管理等一大批课程,既是培训课程,又是日校课程;国家邮政局课题《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组织标准化和规范化》直接转化为日校课程《邮政组织与管理》等,从而使学生受惠于科研成果;各专业还设置了与邮政职业技能鉴定一致的课程,一些实训教材直接使用培训教材或邮政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教材,为推进双证书制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二是实训环境产学融合。学院作为中国邮政培训中心,承担着邮政企业全网工程项目上线前测试、新业务培训、技能大赛支撑等任务,为此邮政集团公司投入高端小型机设备、提供技术人员,和学院共同搭建了相应的培训系统和测试环境,形成了一批校企共享、与企业应用系统一致的校内实训环境,如电子化支局实训室、邮政金融实训室、邮政营业员技能实训室、邮政储汇员技能实训室等。实训环境的升级与邮政企业同步。满足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使毕业生上手快、岗位适应能力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依托邮政全国性生产作业网络,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邮政企业,以及邮政储蓄银行、邮政速递、物流、报刊、函件、信息技术等专业局,能够满足顶岗实习需要的实习基地网。
三是师资队伍产学融合。通过多年承担在职培训,形成了一批兼具培训师的优秀人才;学院80%的专业教师参与邮政企业课题研究,对邮政企业的各专业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跟踪和前瞻性研究,一些教师成为行业内的专家;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和日常管理,积累了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提升了职业技能,具备了双师素质。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一支“双师三能”(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师资队伍。同时,学院在提供在职培训、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援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来自邮政的企业管理、业务经营、技术支撑等不同岗位,通过参加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直接授课、实训实习指导等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开展订单人才培养,谋求产学融合长效机制
企业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参与一般属于间接参与,制约了人才培养效果。如何调动企业直接参与的积极性,是建立产学融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学院不断探索,最终通过订单人才培养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
一是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针对邮政基层企业人才短缺,业务发展急需补充高素质业务技术骨干的现状,2004年,学院率先与福建省邮政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企业与学校院签订用人协议,学院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如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即可到企业就业。
二是在订单招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创新了订单人才培养专业体系,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邮政类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要到邮政企业完成等。其次是加强订单生管理,建立了订单生按省配备兼职辅导员制度,配合系部开展订单生管理和培养工作;同时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单独反映订单生的学习情况,每个学期将学生成绩向企业反馈,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订单生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第三是在招生环节进行创新,重点加强了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在订单招生过程中增加了邮政企业面试环节,从入口上进一步保证了企业需求。
三是订单生培养得到了企业的积极认可和广泛响应。由于订单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各省邮政企业开始关注高职人才培养并积极参与,主要表现在:各省邮政公司直接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提出要求;每学期通过召开和学生见面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反馈企业的变化以及对学生的新要求;建立企业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假期到邮政企业实习,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企业人员承担相关课程的授课以及参与学生质量的评价;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等,由此实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截至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扩展到全国17个省邮政企业,25个专业,订单生人数达1313人,三届订单毕业生已经奔赴企业基层一线岗位。学院的订单式培养已经列入了邮政人力资源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各省邮政企业要通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基层员工“文化素质提高计划”,从而成为了校企合作新的双赢点。
四、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为学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是建设了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设有专门机构对学院直接管理,按照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确定学院的战略定位,将高职人才培养、在职教育、科技研发等纳入邮政整体人力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建设完善了由集团公司制定,下属各省邮政公司、邮储银行、速递物流公司全程深度参与,学院按照企业要求实施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制。
二是实施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对学院招生、就业、顶岗实习,集团公司统一发文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全网统一部署实施。二是建立了教师下企业实践、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等制度;三是全网统一布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统一安排部署学生实习工作;四是支持指导学院结合业务发展要求,建设研发中心,拓展人才培养支撑能力。五是协调教育部政策支持,将学院纳入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范围,吸引了优秀人才到中西部邮政企业基层一线就业。
三是给予了充分的经费保证。一是足额拨付事业经费补助,支持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二是核拨专项经费并调拨与邮政企业发展同步的相关设备,支持校内实训环境建设;三是核拨基本建设经费,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