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之际,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青海省的高职教育发展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交流高职教育办学经验,现就我省高职教育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青海省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艰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水平整体不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务院对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持,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青海省共有五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虽然起步晚、底子薄。但五所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专业特色鲜明,紧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重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已成为青海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五所高职院校共设置高职专业86个,涵盖了农林牧、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制造、土建、医疗卫生、旅游、公安、法律等十三大类。其中省级示范专业29个,目前在校生共13351人;据2006年以来连续四年的就业率统计,五所高职院校中的交通职院、建筑职院、卫生职院的就业率在90%以上。牧职院75%以上,警官职院在50%左右。
在青海省现有的九所高校中,高职院校所占份额已达半壁江山,其专业适应性和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
二、加强宏观管理、引导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青海省高职教育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历经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省教育厅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立足于青海自然条件差,人口总量少,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发挥教育行政领导作用,稳妥推进积极引导,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教育全局,不断深化对办学定位、目标、任务和办学思路的认识,使全省的高职教育得以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抓住首轮评估的契机,促进高职教育规范办学,教育厅认真布置,缜密过程,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自2004年12月—2007年10月,完成了对我省五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2所院校优秀、1所良好、1所合格、1所通过。对于帮助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加强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规范办学起到了明显作用。通过第一轮评估的促进,五所院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全省高职教育规范办学,健康发展的格局。
其次,抓住示范院校建设工程,引领高职院校在发展改革中迈上新台阶。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评选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旨在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青海省与内地高职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教育厅认真分析青海省情,总结了首轮评估各院校形成的办学经验,经过慎重的筛选和论证,推荐青海畜牧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院校,并获得批准。其余四所院校也以建设示范院校的标准和内涵要求,加快学院各项改革和建设,推动了各院校的快速发展。教育厅还利用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学会,院校长联席会,每年召开年会,通报和交流示范院校的办学经验,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示范院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得到发挥。
第三,启动新方案评估工作,推动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切实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评估机制,进一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件精神,教育厅分析了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现状,制定了 《青海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体规划》、《青海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青海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并报教育部同意备案,启动了新方案的评估工作。以此为契机,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了有效推进新方案的评估工作,教育厅确立了新方案评估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学校管理方式变革、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监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管理的一个常态平台;二是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建设上来;三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新方案评估工作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正在有序推进。
三、贴近经济社会需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这是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于行业发展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真正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促进企业、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五所高职院校由行业主办,在专业设置上,能够贴近行业需求,目前五所院校所设86个专业,基本涵盖本行业的各领域,适应性较好。我省高职院校就业率总体高于本科院校,也证明了这一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制定,也注意吸收了行业、企业的意见。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校企合作、合作办学、技术开展、联合培养、人员交流、课程开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有些专业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目标定位上还应有自身的特点,即在培养方案上要体现“基础理论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的教学,相应地要形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我省五所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初步建立了这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并在不断地深入探索。
四、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的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较好地发展。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不够。高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低于普遍高等教育,也低于中职教育,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要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我省五所高职由行业主办,由于行业背景不同,投入也不尽相同,致使有些院校的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二是高职教育的理念更新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科教育的“压缩”或中职教育的“延伸”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高职的特色还未得到彰显;
三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有偏见。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是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一些企业缺乏长远打算,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这既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