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主导 社会联动 建设高职教育强省
发布时间:2010-09-10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省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规模比较大,与经济社会发展贴得比较紧。全省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9所,2009年招生19.92万人,在校生近75.69万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扎根于区域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基础能力比较强,骨干学校比较多。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发展的重点由外延为主转入内涵为主。据统计,2000年到2009年,我省高职院校校舍建筑面积由209.75万㎡增长到2102.20万㎡,增长了9.02倍;校园占地由6232.38亩增长到75439.28亩,增长了11.10倍;生均仪器设备值由的2005元增长到6198元,增长了3.1倍。我省现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3所,省级示范性高职园区1个;有13所职业院校成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行列。三是优质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人才培养质量比较高。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9门,省级精品课程254门,省级精品教材223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高于全国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20多个百分点。四是集约化程度比较高,办学成效比较显著。一方面以常州高职园区为代表,我省大部分省辖市都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建设了高职教育园区,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都积聚在高职教育园区,园区内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人才,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另一方面以专业为纽带,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职教集团。全省成立了商业、农林、现代服务、建筑、旅游、信息、艺术等12个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覆盖了江苏重点支柱产业领域,融合了300多所职业院校与600多家企业,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是:
第一,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是高职发展的土壤。我省职业教育发端于民族工业的兴起。10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华职教社,提出了“双手万能,学做合一”的职教理念;张謇先生在南通创办职业教育,提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理念,他们的职教思想至今熠熠生辉。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孕育了全国第一所地方性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随后全省11个省辖市陆续兴办了13所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适应江苏工业化加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我省率先选择部分优质中专校培养高职人才试点;世纪之交,适应全球制造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和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与整合,建设了一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高职教育园区和职教集团,建立了一批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机构和项目。
第二,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是高职发展的推手。我省高职教育是在各级政府强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职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作为做强区域高等教育的重点,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强力支持。首先,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人口变化趋势,在省级层面制定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统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逐校审定发展规划,要求各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合理规模,错位竞争,办出特色。其次,抓住机遇,推动市级政府支持高职教育园区和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高职园区建设,减免了所有的规费,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常州市政府通过政策优惠为高职园区建设补贴超过25亿元。省级政府也加大投入,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配套资金达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3倍以上, 向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示范高职园区投入专向经费,为32所省属高职院校化解债务41亿元,每年投入1亿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全省已经建成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93个,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39个,并通过奖励的方式在民办高校建立5个省级实训基地。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高职院校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专任教师由4854人增长到49719人,增长了9.24倍,师资队伍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
第三,必须调动全社会办高职的积极性。全社会办高职才能办好高职。首先,调动行业的积极性。教育厅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商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大计,共建高职院校。目前江苏行业办的高职院校除卫生系统的高职院校举办时间比较短以外都进入了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其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高职教育,鼓励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院校,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全省有民办高职院校25所,1/3高职院校是民办,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示范的民办高职院校。再次,深化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组建股份制的高职院校。此外,以职教集团为平台,通过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共创品牌等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
第四,必须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中心。建设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是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也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一是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示范性高职园区建设,建成若干所世界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将部分高职园区建设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以示范院校带动全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二是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重点,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三是以精品课程为抓手,加快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并开放共享;四是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五是吸收20位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国际化既是我省经济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高职教育率先发展、跨越发展,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必然选择。一是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与国外优质职业院校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培养适应江苏外向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机构和项目有212项,处于内地各省市前列。二是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培养培训高职院校的院校长和骨干教师,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送院校长和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培养领军人才。三是积极聘请外籍教师到我省高职院校任教。四是与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定期举办双边或多边的国际高职教育论坛,如中澳(澳大利亚)、中加(加拿大)、中新(新加坡)、中芬(芬兰)、苏台(台湾)高职教育论坛,推动江苏高职走向世界。五是引进国际标准,开展软件人才培养,比如参与美国OPPSystems公司合作项目的高职院校超过40所,接受培训的学生达到45000人。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率先发展的精神,深化改革,加快高职强省建设,努力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支撑,为我国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