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以示范性高职建设为引领,推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观,以教育部教高16号和14文件为指导,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112333”计划(重点建设好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成100个精品专业、200门省级精品课程、30个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培养3000名“双师型”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30个教学团队),促进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主要成效
1、科学定位与规划,搞好高职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科学制定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各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与定位情况进行了论证,做好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内涵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使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目前有高职院校45所,高职在校生26万人,专任教师10056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6216人,高职专业412种,专业办学点1313个。
2、以高职教育理念更新为先导,着力提高院校长领导能力。省教育厅重视高职院校长领导能力建设,多次组织院校长到国外考察学习先进办学理念,提高院长长领导和驾驭高职教育发展的能力,如2007年组织了34名院校长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还多次举办校长、教务处长、系主任培训班,各高职院校长科学决策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战略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3、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全面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依据黑龙江省发展制造装备、石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生物、电子信息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专业数量已从2001年的294个增至412个,专业办学点达到1313个,初步形成了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教育专业体系。现有国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0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16个,为适应专业教学改革和管理的需要,由省教育厅组织先后成立了制造类、财经类、农业类、动物生产类、旅游管理类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协作方式指导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4、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教育厅联合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局、黑龙江省农委、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等单位,积极推进各校开展校企合作。各校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树立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办好高水平高职的根本保证的理念,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将职业教育规律与生产规律及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与美国凯斯·纽荷兰公司及大国营农场合作实施工学交替“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农机使用与维修人才;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与哈尔滨市农科院及北大荒集团合作实施“校农联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农业工厂化人才,该模式入选《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示范建设工作改革与发展成果汇编(2006.12-2009.11)》中,受到教育部的肯定,列入全国首推的20种人才培养模式之一,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2+1 人才培养模式,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学院的“14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
5、以建立机制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省教育厅出台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引进、培养、聘任等途径,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专兼结合的高职教学团队。目前,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54个,专任教师9356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4516人。
6、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目前我省共有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16门,近两年我省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前15名左右。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55门,对精品课程的培育力度逐步加强。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编“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0部、省部级规划教材500多部。
7、示范院校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工作,示范水平明显提高。4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主动参与我省社会经济建设,如农委组织的“科技之冬”、“春雨”、“春雷”等行动计划,广泛开展了实用的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培训总量达到3万多人次,开展科技下乡500多次。4所示范院校广泛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对口支援院校达到60多所,支援西部院校10多所,如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全方位支援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剑阁职业高中,并出资7.3万元为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援建了焊接实训基地一处,出次10万元支援灾区剑阁职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选派张光普老师支援四川省剑阁职高;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先后派出50多人次,到黑龙江省20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辐射,开展专题讲座100多场,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6000多人次,结对子支援专业30多个、精品课程50多门,共享示范建设成果30多项,有力地带动了全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8、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率逐年攀升,2006年74.69%、2007年82.15%、2008年82.68%、2009年还未公布。我省积极组织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数控技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技能大赛等,先后有1000多支队伍参赛,有5000多名学生获奖,其中获得国家一、二等奖80多项。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2名学生分别获得了全国第4名和第10名的好成绩;在全国第二届“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大赛上,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共有10所院校参赛,获国家奖2项,省级奖20项。
二、问题思考
1、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的职责与任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指导作用,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将校企合作变成学校与企业的自觉行为,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2、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合作热情还不够高,校企合作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还没有达到由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到合作发展的过渡。
3、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对高职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还不够,管理和限制还比较严。各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合作机制还不健全、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不够,学生国际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4、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国家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自带干粮干活,很难收到实质性效果,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水平和质量还比较低,还不能完全满足虚拟实训的要求。
5、课程改革模式导向性过强,造成课改模式趋同化。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学习德国课程建设经验,都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构建课程体系,出现了课程改革趋同化和不顾及教学成本只顾改革的现象。建议在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设计上应引导不同的课程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