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0-09-10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坚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做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前提,着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以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建设,以内涵建设促进持续发展,推动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规划目标和任务,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目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58所,在校生55万人,招生数18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多的江山。现将近年来工作情况和主要经验汇报如下:
一、以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发展,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紧密结合我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等重点建设为龙头,以精品课程、教改立项、教学团队建设等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校园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基础条件建设为保障,树立典型,打造品牌,以点带面,提高质量,从整体上提升了我省高职教育的办学实力和水平。组织实施了国家、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三批国家、省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建设工作,启动了第四批省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工作,建有国家示范性院校4所,省示范性院校7所,共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专项经费达1亿元,省按教育部要求1:1.1足额投入配套经费加强建设,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2009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中取得了好成绩,获得了国家奖励;开展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和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工作。建设国家级精品和示范专业20个,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13个,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106个, 24个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专业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建设项目;开展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完成2002-2006年第一轮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省精品课程581门。第二轮精品课程建设,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达43门,省精品课程504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总投入共达3亿多元;开展国家、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5个,中央支持专项经费达3970万元,省按1:1配套建设,建设省实训基地63个;开展“双师型”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
二、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省紧紧抓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主线,主动构建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校的行业背景优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建立了工学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一是充分调动各级政府、行业部门的积极性,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导政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开展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改革,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如,承德石油高专的“工作实境导向”、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校中企”办学体制、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办学体制、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地流动学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政校企联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引企入校”等多形式机制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许多学校都引入了行业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使“双证书、多证书”教育全面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目前有80%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双证书”。三是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鼓励高校与企业签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积极探索“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进行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通过召开企业和学生见面座谈会,建立企业奖学金,企业人员承担授课,企业参与学生质量的评价,实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实现了校方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有效对接,构建了工学融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选择一批行业背景突出,与当地支柱或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工学结合有一定基础或优势的专业,通过定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创建一批教学改革的示范专业。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实现了校企双赢。如,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已被列入了国家邮政人力资源建设规划。
三、办学条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教学评估和广泛交流与研讨,加强学校的纵向评比和横向比较,形成了千帆竞进、百舸争流的良好发展局面,从而促进了各级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加强了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吸引了大批行业和企业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建设与改革之中。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按年度划拨预算内经费,保证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条件,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生均拨款高于本省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示范建设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同时在招生、人事制度、新校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许多学校通过重点项目建设、评估等工作,争得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促进了学校发展,有的学校通过评估新增加近千万元的经费预算基数等。二是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多数学校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合作、自筹等多渠道融资,新建、扩建了校园,建立了一大批工学一体的实训实习中心、生产型教学车间,学校办学条件面貌一新。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市场机制先后获得了14个中小企业、外资企业的所有权,建成校内5个与专业群相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引入社会资金近千万元,大幅度改善了办学条件。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融资建立了冶金、建设、监理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承德石油高专建立“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争取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750万元经费和500余万元的石油钻采设备。
四、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适应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省制定了《关于加快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快了我省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一是认真做好专业设置和建设规划工作。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发展趋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明确学校分工与发展定位,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促进学校调整和完善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二是根据我省当前发展的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优先发展与我省十大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创新医药、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服务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学科专业。鼓励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申报与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目录外专业,确保人才培养的适度超前。三是针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开展广泛调研,认真梳理,全面调整,大力发展和培育优势特色专业,适当控制一批社会需求相对饱和专业的招生规模,撤消一批停止招生多年、陈旧过时的老专业。确定重点发展专业122个,控制发展专业24个。并实行暂停招生专业、撤消专业年度备案制度,实施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
五、以内涵建设为中心,开展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我省于2004-2008年组织开展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顺利完成了第一轮50所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其中,评估优秀学校21所,评估良好学校17所,评估合格学校12所。去年,在总结第一轮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了2009-2013年的第二轮评估,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完成61所院校的评估任务。总之,通过开展人才培养评估等工作,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了内涵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有利地带动和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虽然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举办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经费投入不足;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基本条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还不够灵活等。为此,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按照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内涵,提高工学结合品质,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新形势要求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