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院校适度引领企业做法的启发 (林润惠)
发布时间:2010-12-26
林润惠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摘要:介绍了德国职业院校引领企业的一些做法,学校与企业同步互动并走在企业前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引领企业的必要性,阐述了高职教育结合中国国情引领企业具体的设想,提出高职院校要当好高新技术传递手的建议。
关键词:引领;超前;高职教育;高新技术;传递手;低碳
Inspiration from the practice that German vocational colleges moderately lead enterprises
LIN Runhui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Abstract: Introduces some practice that German vocational colleges lead enterprises and the influenc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college synchronously interact with enterpriseand indeed lead on them. Point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 lead the enterprises, explain the thought that how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eads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in China, make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character in transferring the innovative and high technology.
Key words: lead, superior consciousnes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ve and high technology, the character of transfer, low carbon.
一、前言
德国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德国国家并不大,而经济总量却长时间在全球排第三,经济的蓬勃发展,靠的是大批训练有素的劳动者,而这批劳动者的培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具有高的素质与高的技能,能适应劳动岗位的要求;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是如此地紧密与协调,与政府的大政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超前意识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职业院校与企业都能从较高的视野观察与践行,有长远的考虑。
二、德国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互动乃至引领企业的具体体现
1、专业设置的超前
在巴伐利亚州安倍格•魏登高等专业学院,超前设置了医药技术、专利工程、人工材料等新的专业,据校方介绍,有些专业可能现在不怎么受企业的欢迎,但以后会有非常需要的企业,学生将会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他们认为设置面向未来导向的专业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校方认为,他们能与其他企业单位紧密合作,其信息交流沟通是十分频繁的,是非常有成效的。
而专业的超前设置,并不一定是学校超脱于企业自行决定,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开企业的介入和参与,有时甚至是企业主动要求学校要超前设置专业。例如西门子公司会在研发新技术时,要求学校主动介入。企业深知设备的推广,不能光靠企业本身,而是通过学校去进行推广,这是西门子公司的战略。学校会与西门子公司合作,了解到西门子公司某项还在研发技术的同时,就设置相关的专业与技术课程,一旦该项技术研发成功,就要靠这批掌握了最新技术的学生去推广。而西门子公司的考虑是,没有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公司的新技术是没法推广的,产品与技术也是没有办法销售出去的。在销售产品与技术的同时,给用户搭配会该项技术的人才,这样就避免设备、技术销售后没有人才会用的滞后的尴尬局面。通过这种合作,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因此而大为提高。这种做法,既是校企互动,也是相互引领。
2、以科研带动教学
科研带动教学也是引领企业的一种做法。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技大学的摩擦焊接是一项正在完成的研究,据校方的介绍,这是源于学生的一个设想,教师帮助将其实现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不但教师参与,学生也参与,焊接设备生产企业在了解到该项技术的研发后,也参与到其中,到目前为止,至少已生产了数台机器,他们希望将新的机器卖到国外去。一些企业已在开始使用这种机器。这项研究表明,该校在摩擦焊接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企业的前面的。而师生在完成该项研究的同时,也分别提高了自身的水平。
(2)在组织学生实习的环节中,也有超前的做法,就是将学生送到海外,在其他国家进行实习。例如巴州的一所双元制大学与中国的江苏合作,将学生送到中国,与当地的德国企业合作,开发一种用一般柴油机使用植物油的技术。目前这种到海外实习的做法已有很多,学生可到很多个国家中去。到海外国家实习,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从多方面获得信息,这些消息反馈到学校,也同样对学校有帮助。
在雷根斯堡科技大学,其学生的实习已超越国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超过50个国家进行实习,有些实习是参与到企业的科研,这样使学生不但能了解到德国的技术,更能通过海外的实习了解甚至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
(3)在不少以教学为主的职业院校,也主张教师要进行科研,并提供很好的环境让老师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参与研究。学校认为,让老师参与科研可让老师的水平获得提高,一个阶段之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束,当他回到教学岗位上时其专业水平将会更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老师都一定要搞科研。
3、新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1)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最新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有一种渠道,是通过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向企业进行推介。例如马格德堡的一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会不定时地组织推介活动,由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向中小企业介绍最新的技术与科研成果,若中小企业有意接受,便会与其建立关系。这种活动为研究型的大学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一座桥梁。这里面会涉及研究型大学、职业院校与企业三方的利益,但由于三赢,客观上对社会的进步是促进的,是值得学习的。
(2)在德国的一些职业院校,教师在讲清原理的基础上,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教学中会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到企业参观,或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了解,知道新技术的原理、作用与应用。这也是职业教育在新技术传播与推广的一种形式。
三、我国高职院校引领企业的必要性
1、加速先进技术推广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而要让企业要到得心应手的人才,学校要在专业设置方面作超前的考虑。具体地说,要将有可能实现的或准备实施的科研成果作出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反应,即设置可能形成的新的专业。例如,摩擦焊接技术是一项刚研制出来没多久的技术,包括德国的一些大学在内都在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我国亦有研究机构对此项技术进行研究,摩擦焊接机问世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并开始推广使用,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已购买了这种设备并开始使用这项技术。摩擦焊接技术的研究最终会诞生一项新的职业分支,而到目前为止,我国既没有制定出摩擦焊接职业人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学校开设这样的技术专业,在国内一些企业购买了摩擦焊接机时却无法招到掌握该项技术的人才。因此,对研究中的技术,要有一定的超前战略眼光,及时设置新专业,以加速先进技术的推广。
2、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技术的转化需要有合适的环节,而高职院校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传递手。这些高职院校本质上没有进行基础性科研的能力,也不可能作为自主创新的主力,但能进行技术性、实用性的研究与开发,最好的方式便是当好高新技术的传递手,把科研型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具有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或高新技术以最快、最好的方式传递到中小企业,尽快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的方式可以用技术服务或将开发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等方式。全国共有高职院校共1200多所,可以想象,有这批高职院校的参与,高新技术向企业转移的速度与质量都会产生惊人的效果,生产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变化实际上是巨大的,在中国进步的同时,发达国家并没有放慢自己的步伐,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数字化生存的各个阶 段,发达国家的领先令在起跑线上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得非常辛苦,若不努力赶上,差距会越来越大。
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欧洲、美洲的售价太低,一方面承受发达国家在享受低价中国商品的同时对中国制造中的碳排放的指责,一方面却在忍受他们对我国工人的剥削。现在应是改变的时候了,否则和谐社会只是空谈。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将会改变上述所发生的情况。这就要求中国的大学应培养一批真正能适应中国创造与中国设计的人才,这批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一流的设计能力,能改变目前的状况。
职业院校要主动考虑如何为国家分忧,某些专业的定位要适度地超前,工业设计类的专业一定要走在企业的前面,若能与其他专业进行无界化合作,将会引领企业,中国创造转化为中国创造、中国设计要有职业教育的支持。
3、学校发展的需要
所有的学校都会面临竞争的问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看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应对策略。要保持竞争力,学校要有超前的意识,设置新的专业,教授新的技术,培养过硬的技能与创新思维。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在适龄就读学生减少的情况下,学校之间的竞争也会异常激烈,要未雨绸缪,考虑学校的发展,要有新招,吸引学生报考,这也是德国职业院校现在就已开始出的现象,也成为促使自身变革的原因之一,作为借鉴,我们确实要认真考虑一些面向未来的计划。
4、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丹麦哥本哈根,中国宣布:从2005年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减少40%~45%。在中国,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完整设计要求减少碳排放与减少环境负荷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驱动因素的科学研究,全面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并倡导建设低碳型社会。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的减排目标,对我国而言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举措,对所有的企业而言,均有巨大的影响,而在此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必将要适应与面对这一重大的举措,现在就要研究减排目标对企业的影响,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要研究应对减排目标导致的产业升级和变革,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战略调整,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培养模式、教学形式,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并适度超前发展。
四、职业院校引领企业的若干思考
1、要有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维、超前的办学思想
进入新世纪十年后,面对新的形势与变化,职业院校不但要与企业同步,也要走在企业前面。高校要引领产业转型。德国人并没有系统地提出学校如何引领企业,但综观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仍不难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对企业的互动。
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所谓的落后一般而言是指生产力落后。但设备先进而思想落后仍然要挨打。因此思想观念是不能落后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办学理念是不一样的:
(1)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职业院校是跟在企业后面的;
(2)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中等阶段,学校不但要紧跟企业,还要与企业同步互动;
(3)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阶段,学校不但要与企业同步互动,也要走在企业的前面。
超前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之一。然而过于超前会造成浪费,也会造成脱离实际,方向不准更会有误导。我们不可能做一些实际上做不到的事,这里所指的超前应是符合实际的适度超前。
2、专业的超前设置
高职院校要注重运行机制的开放性,根据动态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不断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度。要有对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析与预测,要将职业教育与中国的发展目标、减碳、金融危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老年化社会发展趋势、上亿农民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中国国情与大背景挂钩设置新的专业。原有的传统专业也要优化。例如,由于低碳社会需要高效节能的新光源,已有大学在研究新的光源并取得相当大的突破。预测新的光源将在数年内会取代传统的光源,而此时职业院校便应对此作出反应设置新光源专业或方向。
3、高等职业教育要当高新技术传递手
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将高新技术的研究作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将高新技术进行转化,善于将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乃至具有自主创新力量的大企业的最新技术提供给中小企业,为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建立起联系纽带,要成为高新技术转化的一座桥梁。例如高职院校没有能力研究基因技术,但可采用科研型大学研发成功的基因技术制作化妆品,将高新技术变成最终产品,这应是职业院校的强项。换言之,高等职业教育也要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4、教学内容超前
要善于及时淘汰旧的技术、旧的法规、旧的标准、旧的设备、旧的方法与旧的模式。同时,要向学生讲授最新的技术、新的软件、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标准、新能源、新工具、新组合、新产品、新分析方法、新的质量监控方法、新的营销手段、新的包装、新的原辅材料、新的设计、新的服务模式、新的物流模式、新的广告手段、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等内容。
5、超前装备
部分专业尤其是具有引领企业定位的一些专业,有必要超前装备。令一些专业具有长期的优势,让学生更早地接触最新的设备,能训练出具有超前掌握的技能。在企业还没有装备的情况下,学校率先掌握相关技术,让企业有信心。
6、部分专业要重新定位
有些专业要重新定位。例如工业设计类的专业一定要引领企业,若工业设计类专业不能引领企业,则失去了这类专业存在的价值。其他的专业要进行广泛的调研,不但要有与企业同步的意识与做法,还要在不同的领域有超前的预测与实践,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程度的引领与善于将新技术向企业转移,学校要更强调科研与技术服务。
五、结语
德国职业院校适度引领企业的做法固然值得借鉴,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要引领企业。根据我国的国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有紧跟企业,也要有与企业同步,还要有走在企业前面的职业院校。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给予合适的定位,例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引领企业方面可做得更好一些。在引领方面,也不是全面引领,只能在某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领或适度引领;即使在同一所高职院校中,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定位。要做好相应的调查与论证,实事求是,但又不拘泥于原有的体系,大胆创新,积极尝试,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
【2】王金旺,周志刚,中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关系简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9(24):27.
【3】何向荣,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J】,200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