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


发布时间:2010-12-26 浏览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
The Historical &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摘要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受骑士文化的影响,德国中世纪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形成以及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本文,读者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背景能够有所了解,有助于深入学习了解德国职业教育。
This paper instru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cavalier culture to the Va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in Middle Ages,the nascency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Through this paper,readers coul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It is good for the study of the mor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政府支持,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我国职业教育在近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 发展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方面的一些办学理念和经验。
      在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考察研究中我们发现,德国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被人称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近几年来涌现出了很多关于德国职业教育现状的文章,但对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却仍鲜见。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深入学习和研究德国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德国职业教育受骑士文化的影响
      德国的职业教育启蒙可以追溯到西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在历史上从罗马帝国成立到分裂至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后进入中世纪,在这整个时期内欧洲各国、各族纷争,战乱不断,因此军旅文化对当时的德国文化影响极深,中世纪时成为一名骑士是每一个男孩所梦想的。直到现在,在欧洲的教堂、皇宫周围仍然以很多持矛骑马、身着铠甲的雕塑或古时激烈的战争画面作为装饰,现代欧美电影 中也经常会塑造一些高大威猛的中世纪骑士形象,来表达人们对中世纪骑士的敬仰与神往。  
      从罗马帝国时期到中世纪,因战争所需,骑士的地位较高,有自己的侍从和扈从,甚至还有自己的封地,属于贵族。日耳曼(法兰克)在中世纪时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骑士制度,有人把中世纪也称为“骑士时代”。当时在欧洲几乎每个城堡都有“骑士学校”,要想成为骑士,必须随从骑士接受骑士训练,学习骑术和文化知识,最后接受君主、领主或其他身份较高的骑士的册封才能最终正式成为骑士。骑士的册封是君主的权利,这是罗马法规定的。年轻人从作为骑士的侍从、扈从到成为预备骑士都必须对自己的主人忠诚,预备骑士可以随主人一起上战场,伴随在自己主人的左右,保护自己的主人。
      因为社会经济及军队供给的需要,罗马帝国时期在欧洲就产生了各类手工业作坊,比如面包店、铁匠铺、裁缝铺、石匠铺、木匠铺。这类店铺及其加工技术在当时基本上都是以继承为主的,不成体制。从西罗马帝国到中世纪的时间里,受骑士文化影响,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及其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称号的册封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欧洲也逐渐产生了“行会”,由行会来统管各类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及其师傅称号的册封。这样,职业教育的雏形就产生了。
      二、中世纪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主管部门---行会
      欧洲在中世纪产生的“行会”对社会各种职业的控制都非常紧密,直到19世纪在德国仍然存在这种“行会”。每个城市都有行会,行会通过特有的习惯与风俗来教育、控制和影响所有成员,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组织。行会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教育、宗教、社会、政治、警察和经济工作。中世纪所有的手工业者都必须成为一个行会的成员才会被允许从业,行会的办公地点一般都在闹市区,这样便于各职业小组在此相聚,而且行会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全市的大型行业聚会。行会控制手工业者和学徒的数量,以此来保证在行会所在的城市里的商业竞争不会过于激烈。行会制定手工职业的规则,比如教育规则、工作时间、工资、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并负责对各手工职业进行监督。
      行会早期规定:
      1. 只有具有“师傅”称号的人才允许建立自己的作坊,而且所有作坊主(师傅)、作坊里的帮工和学徒都统归行会管理。
      2. 要想成为作坊的学徒或加入行会,必须是男性、有清白的出生证明、德意志出身、单身、年龄在11-14岁之间。
到了中世纪末期,因为“师傅”权利太大,帮工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也联合组建了“帮工联合会”,但“帮工联合会”仍受行会统一管理。
      因为行会或手工业作坊单独为学徒的教育负责,而且在学徒结束学业后没有正规的帮工考试,所以当时职业教育的质量并没有有力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了18世纪,为了提高学徒的教育质量,社会在各个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对行会教育垄断的指责和很多对手工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想法和做法,直到最终产生了“双元制”职业教育。
      这种中世纪时产生的“行会”在德国直到19世纪时才因为“商业自由、自由竞争”理念的推广而从各地逐渐被取缔,其商业方面的管理职能被新的“行业联合会”承接。现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学生从入学到考试及其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仍归“工商业联合会”、“手工业联合会”和“农业联合会”管理。
      三、中世纪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帮工及师傅
      1.学徒
      学徒是职业教育中的被培训对象,学徒一词产生于中世纪,直到现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在职业教育中口语上仍广泛沿用这个词。
      德国现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徒必须与教育企业签订教育合同。这种职业教育合同在中世纪时期的职业教育中已有相似传统,从中世纪到欧洲开始工业化的时期里,要成为学徒,即必须与师傅签订合同。合同中规定学徒必须向师傅缴纳学费,必须顺从师傅的教导,学徒由师傅进行监护、照顾和教育。学徒入学后会和“师傅家庭”共同起居,除了在作坊里面进行学习工作以外,学徒还要做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打扫卫生、搬运重物和照看小孩。学徒入学年龄一般在11岁到14岁之间,根据职业的不同,学徒的受教育年限最少三年,有的在5年以上,还有的学徒因未交足学费,学习时间甚至可以达到7年。学徒在与师傅签订合同后还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的时间一般为几个星期,“试用期”过后,师傅才会正式决定是否收留学徒,师傅在正式收留学徒后,学徒须在所在城市的“行会”注册,学徒学业结束时须向“行会”交纳一个由自己完成的“帮工产品”,用此产品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技术已达到帮工水平,“行会”在进行考察后会授予学徒“帮工”称号。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中已经废除了很多传统职业教育中比如师傅对学徒的“管制权”等违反人权的内容,但保留并改善了很多职业教育传统的入学、学习和考试方式,比如“双元制”下的学生入学时和教育企业签订合同后仍需由企业到工商业联合会进行注册;双元制下的学生最终的实践操作考试及理论考试试题的制定及考试的管理仍由工商业联合会来执行;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仍由工商业联合会来颁发。
      2.帮工
      “帮工”就是普通的手工业者,学徒在结束学习时间后通过完成一个可以证明自己达到帮工水平的“帮工产品”后可以被行会承认为“帮工”。
      从中世纪晚期至欧洲工业化开始,帮工要想取得“师傅”资格,必须有几年的“游历经历”,所谓“游历经历”就是帮工要到别的城市或地区,在别的行会的师傅那里进行深造、学习和工作,有了这几年的“游历经历”才能被允许参加师傅资格考试。帮工“游历”的年限是由各个城市的行会自己决定的,所以全德的帮工“游历”年限并不相同。
在德国,现在想要参加师傅资格考试已经不需要中世纪时的“游历经历”,但是现在仍有帮工认为外地或外国的工作、生活经验十分重要,所以仍然延续这一传统。
      3.师傅
      中世纪时,“帮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历及工作后就可以参加考取“师傅”称号的考试,这时“帮工”需要给行会交上一个“师傅产品”,这个“师傅产品”能够展示他的做工水平和设计水平已经达到了师傅标准,然后进行一个口试,通过后行会就会授予这个帮工“师傅”称号。
      “师傅”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当高,可以与“贵族”相提并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特权,行会只允许“师傅”成立新的作坊,而且“师傅”的手工技术水平的确高,所以产品质量就能得到保障。
      “师傅”在成立作坊后即允许招收学徒,并有对学徒进行管理与教育的义务。“师傅”在培养学徒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对学徒进行道德行为训练,让学徒学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师傅拥有对学徒的“管制权”,即师傅可以对学徒进行相应的体罚。直到1973年,在德国的一些学校里仍存在老师对学生的“管制权”。
      直到现在,德国职业教育中仍有“师傅考试”,获得“师傅”称号的工作人员在企业里的工作地位及薪酬相对较高,德国政府也通过税收政策来对“师傅”进行补助。
      从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中对学徒、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和“师傅”称号的获得不难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从古至今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的传统是息息相关的。而且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仍是“企业”,学生要获得任何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在企业或公司里的学习时间要远远大于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与管理仍由“工商业联合会”、“手工业联合会”或“农业联合会”来进行。
      四、德国职业学校的形成
      在德国早期的手工业作坊里,对学生入学前的能力与知识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任何手工业条例规定学徒入学前应学习什么知识或者到学校里学习。
       随着手工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手工业理论知识对学徒教育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性。1803年,拜仁州率先要求所有学徒在18岁之前必须到“周末与节假日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学徒在这种学校里主要学习计算、阅读、写作和宗教知识。1833年“周末与节假日学校”里加入了几何、物理、化学和部分机械学科。
       1864年,“周末与节假日学校”更名为“进修学校”,“进修学校”主要用于企业教育培训与手工业教育。1897年,随着德国“手工业者保护法”的颁发,“进修学校”被确定为学徒教育中的第二个学习地点,这为德国后来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垫下了基石。
      1906年,德国教育家格奥克.凯施恩斯坦认为“进修学校”仍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便主张把“进修学校” 改制为按专业划分的、以职业为导向的义务学校,率先在慕尼黑建立了“职业进修学校”。“职业进修学校”在魏玛共和国时(1919年-1933年)逐渐发展为“职业学校”。
       1938年,“德国义务教育法”中正式规定了“职业学校义务教育”,职业学校在法律层面正式成立。
        从德国职业学校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德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历史上就有渊源,这也是德国目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化根源所在,在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调查采访时,如果不了解其背景,便会产生一些误解。
       五、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当今世界上,只有德国、奥地利和瑞士这三个将德语语种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将职业教育学做为大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在这三个国家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性人才,并建立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这对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在德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职业教育学专业,而且在包括著名的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技术大学、达姆施答特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洪堡大学等24所研究型大学里,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德国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多历史文化渊源,德国历史上诞生了很多像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等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德意志人思辨的传统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正是在这思辨的土壤中,产生了许多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成果,凸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德国教育理论中对与教育相关的所有概念都有详细的定义,对教育概念的应用也极为谨慎。德文中翻译成中文的仅仅“教育”一词,就有很多不同的德文词汇,每个可以翻译成中文“教育”的德文词汇都有着不同的思辨背景,其理论意义也不尽相同。
      六、结束语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是顺理成章的,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各个历史时期,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责任感以及给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大大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完善的教育体系与健全的法律法规,也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不断摸索至今,虽然成果显著,却依然还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之中。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刚刚起步,为了卓有成效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向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丰硕的德国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途径,有助于我们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 Fachdidaktik Metalltechnik.Schneider Verlag Hohengehren,2001
[2] Christa Berg.Handbuch der deutschen Bildungsgeschichte,1991
[3]龙国平,世界领先的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