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对我国农业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邓振义)
发布时间:2010-12-26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环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实际工作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模式特点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如何深化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 合作教育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一、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起源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提出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计划,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强技能。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的初始阶段基本上是学校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后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才能为他们培养更多优秀员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于是,参与这种合作育人模式的企业逐渐增多,合作教育在美国全面实施。
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学生一边在校学习,一边到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的企业工作。通过考察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我们发现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特点比较突出。
1.教学理念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终身化为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其办学宗旨是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的合作教育就以增强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贯彻和体现了以工为主,以学为辅的合作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着力于解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突出实用与够用,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服务。
2.课程设置
美国企业在选择学生时,不仅看重学生有无学历学位文凭,而且更看重学生有无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合作教育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都是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所开设的课程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外,更注重对学生运用现代化仪器设备、电子计算机在各种生产部门和岗位上的劳动技能培养,大多数专业在开设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必修课之外,还开设大量技能训练选修课和实例分析课,如计算机结构与原理、电子线路、程序设计、维修技术等通用能力选修课程。
3.教学模式
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强调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实践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派教师指导,学生必须到企业实际岗位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学校还规定学生必须在实习期间定期返校,向学校汇报实习情况,并与教师共同探讨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接受企业委托培养任务,为企业职工开设各类培训课程,面向社会举办各种高层次培训班,以各种方式为企业职工提供进修机会。
4.教学管理
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学院将学生学习科目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基础必修课、基础选修课四类,并规定学生修完17个课堂学时教学任务就可以获得1个学分。学院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获得的学分实行累计,不受年限影响。这样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为了帮助学生自由选课,落实好学分制,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还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分阶段的学习需求。
5.教学方法
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文化程度水平互不相同,学生学习目的和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方法上,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媒介,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程度,进行个性化教学。美国皮尔庞特社区学院还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社区博物馆和图书馆,或通过开展各种研习比赛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更为有利的学习条件。
二、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对我国农业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环境作用,把学校教室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实际工作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报酬,又能使合作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选拔录用到优秀人才,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利益关系,对我国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季节性特点明显,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属于弱势产业。我国涉农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其比较效益也相对较低,这样就给农业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才能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个系统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运行保障机制的总和,它是一个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一种范式。美国社区学院以社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把社区和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的付诸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借鉴这种成功做法,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现有“工学结合、交替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引入行业和企业职业资格标准,重构“两个系统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简单操作、复杂操作、综合能力训练进行系统设计,确保专业能力递进提高。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设计学生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使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服务生产的面向性,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借鉴美国合作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EPE”人才培养模式,“E”( Education)即全日制学生完成2年在校基础理论学习和单项技能训练;“P”(Practice) 用半年时间学生在相关企业完成工学结合的综合技能训练。“E”( Employee)根据就业协议和意向,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半年顶岗实习,把毕业综合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完全叠加在一起,在此阶段学生角色完全转化为企业员工,独立承担生产任务,最终具备职业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生产、管理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二)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改革,为实施工学结合创造宽松条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缺乏与工学结合管理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限制。美国社区学院实行间断学习、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是其合作教育的突出特点和成功经验。因此,借鉴这一做法,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试点工作,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修课程总学分,制定学分考核标准,对学生参加企业工作实践制定相应的学分认定和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企业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在修完主专业学分的基础上,辅修其他专业,在部分专业试行弹性学制,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实施工学结合创造宽松的学习条件。
(三)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构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采用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并重及有条件沟通制度,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的沟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育,不能一味地强调我能干什么,而应重视市场需要我干什么。因此,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的聚集和挖掘自身教学资源,按照工学结合教育要求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将农业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构整合,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使毕业生在取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同时,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继续教育领域,拓展办学形式,通过有效的职业培训活动,使学生不仅具有从事某类职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而且还能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职业转换打下良好发展基础;通过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振兴计划”等培训项目,为农业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已就业毕业生提供专业技能再培训,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我国农民职业技能素质。
(四)建立顶岗实习契约管理制度,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互惠双赢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和教师处在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之下,具有双重身份,既不能简单地用套用学校管理制度来管理他们,也不能机械地采用企业管理办法管理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顶岗实习单位落实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效果评价难等一些列问题。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合同管理经验,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应围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一目标,通过建立契约管理制度,用契约明确企业、学校、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权利和义务,为实施工学结合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避免在顶岗实习工作中因相互责任不清而发生推诿扯皮现象,影响顶岗实习实施效果。在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还可采取“校企双向管理,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在顶岗实习效果考核中可采取“校企双方参与检查、双向考核、学校评价”的考核评价方式,确保顶岗实习结果评价客观公正,取得实效。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根据果树、蔬菜、种苗、花卉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有计划地分阶段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强化了顶岗实习的针对性,提高了实习效果,同时,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问题,深受果树、蔬菜、种苗、花卉生产企业的欢迎。这种季节分段顶岗实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同时也给学生和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五)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农业高职院校校政合作工作
由于企业和学校隶属关系、管理体制、利益关系不同,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美国政府通过《1965高等教育法》、《1965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和《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等一系列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企业与学校在合作教育过程中权利和义务,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还拨出专项资金用以支持美国社区学院开展合作教育,较好地解决了合作教育中企业与学校的矛盾。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实施工学结合教育,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和行业发展差异较大,政府还不能为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提供完全成熟的市场环境,现有政策法规不足以全面调动所有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教育的积极性。为此,借鉴美国政府在合作教育中的做法,面对涉农专业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协调困难等特点,各农业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树立“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合作育人服务双赢”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县乡政府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这一有利政策形势,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申请农业科技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包村等项目,与县乡政府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关系,建立农业高职院校“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校政互惠合作良性机制。这种机制是在充分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以专业为桥梁,由各个专业系具体实施,寻求合作项目与内容,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使农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更贴行业特点,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范 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北京:教育发展研究,2006(
[2]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北京:教育研究,2007,6.
[3]刘显泽.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南昌:职教论坛,2008[1]下
[4]张仕华,姚水林.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启示[J].广州: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5]李曦,阙海宝.美国社区学院对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的启示.贵州: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
[6]周耕夫.工学结合:期待制度与法规的哺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16.
[作者简介] 邓振义(1955—)男,陕西扶风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林业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