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示范建设为契机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实现“政校企”合作办学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0-12-31 浏览量: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三年示范建设中,围绕新疆农、林、牧等优势产业发展,以深化政府、学校、企业的“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搭建了公共开放服务平台。借此平台,学院创建了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自治区之首;开展了多种服务模式,为新疆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牵头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建设,创建了“入企办校”办学形式
        为适应新疆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校地联手、校企共建、校校共享、多方受益”建设原则,组建了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园区实行理事会制,由7所职业院校,8个职教中心、科研院所,80多家涉农企业构成,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被推选为理事长单位。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建立了“四中心、六基地”,即“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克苏基地,“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伊犁基地,“新疆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塔城基地,“新疆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吐鲁番基地和“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东泉基地,形成了“高、中、初”三个层次,“区、地、县、乡、村”五级培训服务网络体系。
        示范建设以来,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不断深化园区建设,实现了“政校企”深度融合。 
        一是入企办校,创建了天海学院。围绕新疆1500万亩特色林果业发展,与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天海学院,企业董事长任名誉院长。园艺技术专业(林果方向)根据企业的要求,遵循新疆特色林果的生长发育规律,构建了“两周期,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大协作教学团队,共建了核桃、红枣和苹果6个生产性实训果园,完善了校、企、生“三元”管理新机制,推行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经历证书、毕业学历证书“三证书”制度,促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改变了学生就业观念,实现了毕业生对口高质量就业。
        二是创新服务新模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依托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校企联合开展了定点示范、技能培训、专家指导和技术推广四种形式服务,向果农推广了新品种5个、先进栽培技术8项,实现低产果园增产达50%,为地方培训了人员2352名;依托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实施了“牧民定居综合技术示范培训、农区畜牧业模式化养殖技术示范培训、城郊畜禽标准化饲养示范培训、草原改良与保护示范培训、阿尔泰地区及伊犁州草原畜牧业特色公共实训基地示范建设”五大工程。与乌兰乌苏镇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形成了“乌兰乌苏”服务模式。累计举办“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科技之夏”等各类科技培训班40余期,召开各类现场会12场次,培训农民4185人次,培养高产棉花等农民科技示范户共计80余户,大大提升了乌兰乌苏镇的农业科技水平,该镇已成为自治区的科技示范乡镇。
        三是通过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招生与就业市场、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质量保障体系、培训网络体系的“六共建共享”,辐射带动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职业院校发展。
        二、依托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平台,形成了“引企入校”办学格局
        为适应自治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由昌吉州政府牵头,新疆农职院、昌吉州畜牧局、畜牧龙头企业共同创建了“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办学体制。大型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担任理事长,昌吉州畜牧局局长担任首任院长,学院动物科技分院院长担任常务副院长,主持昌吉畜牧学院日常工作。目前入会的畜牧龙头企业达56家,并按专业方向成立了动物防疫与检疫理事分会等9个理事会分会,涵盖了自治区养殖业的整个产业链。
        在示范建设中,学院充分发挥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平台作用,实现了多方共赢。
        一是合作企业进校建厂、建基地,实现了企业生产与学生实训联动。凭借农畜特产品加工专业优势,学院与新疆喜多粒食品有限公司在校内东泉基地,合建了肉制品加工厂;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学院与新疆泰昆集团联建了校内开放性的动物饲料与营养检测中心。
        二是校企共同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输送了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针对行业企业需求,先后与企业联合举办了“金牛班”、“泰昆班”、“天康兽药班”等一大批订单班,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社会需要‘零距离’,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零距离’”。
        三是大力实施“百千万畜牧人才培养工程”,为自治区的州、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年来,畜牧兽医专业依托昌吉畜牧学院办学理事会,为新疆累积培训胚胎移植技术和家畜临床兽医技术高级人才112名;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培训村级防疫员500名,学员均获取了昌吉州动物防疫员上岗证书;培养具有中、高职学历教育的毕业生1200余人,培训一线畜牧从业人员10098人次。每年为自治区培训家畜人工授精人员1500余名,有利地促进了自治区畜牧经济建设。
        四是创立了春秋防疫服务、动物医院流动服务和养殖技术服务模式,促进了广大农牧民、养殖户增收致富。畜牧兽医专业通过创办的动物医院、养殖技术流动服务站和兽医服务门诊,每年治疗高产奶牛等大家畜疑难杂症1500余例,家畜品种改良1200余头,形成了“动物医院流动服务”模式。学院每年还派出专业600余名师生参加当地春秋季动物防疫,开展畜禽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畜禽免疫标识等技术服务,平均每年完成畜禽免疫30万头(只),治疗病畜5700余头(只),形成专业服务产业的“春秋动物防疫”服务模式。通过传授养殖技术服务,提高广大养殖户畜禽无公害养殖水平,使直接受益农户达到600余户,每户增收达到1500元以上;利用3部养殖技术流动服务车,积极对广大养殖户开展养殖技术服务,每年进行家畜品种改良1200余头,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直接受益农户1000余户。
        三、几点经验体会
        (一)政府主导是前提。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中发挥了统筹规划和协调、监督与指导、经费投入保障和政策引导的作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成立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分管领导任组长,亲自抓。同时,政府向园区投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3130万元。
        (二)校企合作是关键。在“政校企”合作办学中,学校背靠企业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旨,满足了新疆农业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企业积极支持院校办学,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办学资源,改善办学环境。
        (三)制度创新是保障。为确保“政校企”合作办学的正常运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新疆第一产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建设方案》,签订了《示范培训中心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保证了“政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