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工学交替,能力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多年来,我院确立“开放办学谋发展,合作育人求质量,服务社会做贡献”的办学理念,坚持为浙江省打造制造业强省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企业,为浙江制造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的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明确办学使命,坚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
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紧密相联,浙江省打造制造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企业技术创新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根本任务,要求高职院校能紧跟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步伐,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长期的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学院明确了“以服务浙江制造业为己任,致力于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致力于强化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办学使命,确立了“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的“三重融合、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在与行业的合作中,找准学校的办学方向;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中,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以生产一线从事工艺技术、岗位操作与生产现场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机制,坚持为浙江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坚持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有效地密切了学院与产业企业的联系,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针对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在学院的专业布局中,设置了制造业机电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能满足浙江中小企业对生产制造与一线管理人才的全面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开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校门对厂门、课堂衔接车间”,强化制造行业的通用技能训练,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确立“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实践“工学交替,能力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自身教改实践,确立了“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相联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通,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首岗胜任能力、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践中,设计并全面实施了“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校企合作育人、工学结合,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让学生能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能力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学交替“三阶段”,能力培养“三层次”为基本途径,结合专业技术特点与服务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持来实施的。该方案:第一年,实施 “公共课+专业支撑课+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置2~4周的“企业体验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培育学生初步的职业素养;第二年,实施“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置3~4个月的“专业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培育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从而形成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第三年,实施“专业核心课+拓展课+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教学,设置4~6个月的“就业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接近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综合技术能力、一定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必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难点是企业实习单位的选择,学院根据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在学生顶岗实习组织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结合”,“学校推荐与自找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方式,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在实习企业单位的确定中,尊重企业意愿,尊重学生选择,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将实习与今后的就业相联系,稳定了学生的实习岗位,提高了学生实习质量。打破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量化概念,拓展了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丰富社会资源,将整个社会、企业作为学生的潜在实习岗位,扩大了学生实习地理空间,在一个更大、更广泛地社会环境中开展合作教育,以建立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也是国外合作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年开始试点实施,2008年已推广至全院学生,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主模式。
 “工学交替,能力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的优点:一是强调“工”与“学”的交替,使学生在工与学的交替中,深化认识专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二是通过企业实习,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三是实地体验劳动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工作毅力,让学生取得工作经验;四是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明确今后的就业岗位方向,可提高就业的稳定性,较好地实现的职业发展。
三、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有企业的支持,作为学校,要积极对外联系,向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主动开展对企业的培训与技术服务,培育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的机制。学院在实践中,突出了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的四方联动,与杭州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杭州临安青山湖装备制造业工业园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在学生实习、企业职工培训、教师下企业锻炼,兼职教师聘请等方面与园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由我院牵头成立了有45家紧密合作企业参与的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每年二次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院与企业双方互相了解需求,培育了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与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学院50000余名校友资源的优势,依托校友会,创新建立了15个分布全省各地的产学合作工作站,由优秀校友企业家担任负责人,将众多的校友企业作为学院的校企合作企业,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中小企业合作资源,形成了学院校企合作的新平台。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企业的充分参与,目前国内主流的如西门子、欧姆龙、通用、浙江中控等自动化技术大公司均已在学院设立了培训基地,较好地提升了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并从几年前的企业单纯的设备捐赠投入,目前已开始进行合作开发培训教材、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并积极利用好企业资源,每年在4月召开学生顶岗实习招聘会,12月组织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的过程中,挑选未来的员工,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积累工作经验,形成就业竞争力,形成企业与学院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校情不同,具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我们职业院校要更主动积极地与企业联系,在主动服务中赢得企业的信任,在紧密合作中寻求发展,探索与实践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坚持以“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推进校企合作,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