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沿海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兴起一大批承接国际分工的企业。地处园区的高职院校,如何借助这些企业的力量,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校企合作的难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办“园中校”,建“校中园”,实现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可供借鉴。
一、办“园中校”——形成了“三融合”办学模式
我院处于“全球化”缩影之地——广州开发区科学城内,坐拥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这些企业的全球化研发、现代化生产和国际化物流以及本土化营销体系,引领着“珠三角”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学院建立了开发区企业参与校董事会和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有效机制,将由学校主导的办学模式向由行业和标杆企业引领的方向转变。紧盯园区产业结构来调整专业,着力培养园区企业急需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形成了“三融合”特色:
学校定位实现“区位融合”——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培养方案和毕业生就业等融入园区产业链,使之符合国际化企业标准。形成了电子通讯、软件开发、现代制造、医药健康、商贸与管理、创意与设计、外语外贸七大专业群。历届毕业生在开发区企业就业率近25%。
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与标杆企业合办分院2所、合办专业18个。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教学安排、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和就业招聘,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24间,引进资源达3500多万元,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5项。
教学过程实现“工学融合”——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都基于工作导向,反映新兴技术发展和绿色环保的要求,适应园区生产节奏。
同时,利用区政府挂牌成立的“广州萝岗社区学院”,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参与社区居民教育、职工培训、文体活动和公益事业,为建设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改善园区的投资环境、居住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真正成为“园中校”。
二、建“校中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合作教育创新:寻求与标杆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或专业
2003年,我院与广州市今明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现代制造学院,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现代制造职教平台。该学院既是企业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又是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拥有18间实训室、省机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省(市)模协研发与技术培训中心、美国UGNX中国华南培训中心、省级数控技术示范实训基地。使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行业资源优势相融合,研发案例成为培养学生的素材。并通过与香港压铸模具协会、德国凯勒公司合作,培养国际视野的模具人才。目前该分院在校生已达2100多人,毕业生深受业界欢迎。学院与全球通讯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股份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岭南中兴3G学院”。该分院完全按照最前沿技术要求和企业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中兴MIMPS教学模式和SMART职业规划平台,投入国内三大3G网络运行商的现役通讯设备1600万元,用企业真实的实践平台,培养达到国际企业标准、面向中兴及其合作伙伴就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目前学院重点建设的电子通讯、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软件开发等专业,都引进了企业标准和师资、设备,开始订单培养,已开设“订单班”20个。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弹性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构建了“博雅+专业+公共外语” 的弹性课程体系,把“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紧密结合,将博雅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职业态度、经验、规范等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板块建立“平台+方向”的必修与选修课体系。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订单企业要求开设,并和企业共同开发。同时,兼顾学生多样化职业选择,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选择专业方向或选修专业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安排“交错递进”的校内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适应企业生产节奏。还开设英、日、韩、法、德等公共外语课程,适应园区国际化企业需要。各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定期商议教学计划,协调校企教学资源,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校级精品课程达23门,与企业合编的实训教材21本。
(三)教学模式创新:签约式课程外包
一些专业引入企业项目和培训,通过签约方式实行课程外包。如软件技术专业与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嵌入思科CCNP课程,完成该课程体系学习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进入其伙伴企业顶岗实习。外包的课程完全采取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学,既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能让企业考察选拔毕业生。
(四)资源合作创新:建科技园吸引行业教学资源
利用岭南科技中心作为广州天河软件园分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学院智力、环境优势,吸引企业入驻岭南科技园。已有包括广州移动、广州迪控自动化、台湾科盛、蓝弧文化传媒等20多家企业将研发(创作)基地、实验室、生产车间、产品推广中心建在岭南科技园。企业的研发、生产、产品变成学校的教学资源。企业降低了成本,培养了潜在客户,实现互利双赢。
(五)顶岗实习创新:开设岗前“特训营”
2004年起,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始探索在完成全部专业学习后,带毕业设计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岗前特训班”,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合作协助精神和职业自信,强化职业素养和创意设计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学生仔”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外包,引进千琪动漫等公司的开发项目入教学环节,在创意工作室由企业的设计师带毕业生参与产品开发,进行岗前“特训”。学生的作品归公司所有,校企双方各获其利,效果很好。
(六)培优工程创新: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
我院在校内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已获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意基地(利用省教育厅民办教育专项资助120万资金,建设机器人等创新培优基地)。各二级分院在创业园区设立“一院一公司”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产学研项目和“培优工程”提供条件。学院每年还投入200万创业基金予以支持。
三、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寻找国际标杆企业是关键,理念一致是长效的前提,利益双赢是长效的保障,战略互补是长期合作的目标。以改革创新的勇气,靠灵活高效的机制。我们依对象不同,实行股份制、外包制、互换制等多种机制,保障共同成长。
我院实践表明:以“校中园”为载体,建“园中校”为目标的校企深度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办学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开发区职业院校高起点培养全球化企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