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坚持高职办学定位 服务山东经济发展 努力实现高职教育大省向高职教育强省转变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教育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坚持高职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山东经济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山东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统筹规划,强化内涵,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1998年,我省设立两所高职院校,开启了高职教育发展之路;200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高职教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后,我省高职教育统筹规划,强化内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再次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趋向合理。目前,山东省拥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1所,在校生83万余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45%,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布局结构上,全省17个地市都建有高职院校;办学主体上,政府举办24所,行业企业办学27所,社会力量办学20所,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2.高职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全省高职院校总占地6.5万亩,校舍建筑面积12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0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7亿元,图书3483万册。专任教师31326人,其中高级职称1456人,占4.6%,副高级职称8305人,占26.5%,双师型10540人,占33.6%,部分学校超过50%,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建立。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超过了本科院校平均水平,有效地保证了高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围绕山东省重点发展的10个支柱产业、13个新兴产业和40个特色产业,积极增设工科类和涉海类专业,服务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实施“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与新上专业”统一管理,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予以调整或改造,对就业率连续2年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连续3年不足50%的专业暂停招生或予以撤销,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目前,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设有专科专业405种,专业点2646个,形成了一批基本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体系完整的专业群。
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省6所院校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了24个示范专业。全省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345门、国家精品课程55门;建有40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培养了省级教学名师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打造了18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高职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2009年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87.19% ,部分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线超过三本线,呈现“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态势。
5.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趋完善。我省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切实把教学评估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加强建设、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上,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建立评估回访、整改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接受评估的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率为55%,按新方案评估的院校评估结论均为“通过”。通过评估,各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更加深入,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6.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全省高职院校认真践行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创新服务社会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在服务中赢得社会认可。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着眼乡村医生的现状,连续举办50期培训班,免费培训乡村医生逾万人,成为全省唯一的乡村医生集中培训机构,其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淄博职业学院作为“淄博市创业(就业)孵化园”基地和淄博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积极开展失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高职院校每年开展企业在岗职工业务培训2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万人次,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3万人次。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建设,山东高职教育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水平高,教学质量有保障,办学特色鲜明,深受社会认可的高职院校,群体效应突出,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二、政府主导、建章立制,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我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坚持把开展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鲁,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鲁发〔2006〕4号)、《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33号)和《关于加强全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40号)等指导性文件。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制定企业实训标准推进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了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省政府建立了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年会制度,表彰先进,总结经验,推广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市政府积极跟进,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如潍坊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潍政发〔2008〕16号),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目前我省校企合作工作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充分调动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新设置50-100个社会急需的工科专业,建设1000个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实现年接纳24万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为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和经济发展,实现我省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重点抓好六项工作,即:明确重点,搞好规划;搞好供需对接,按需培养人才;推进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科技研发,推进双向提升;实行工学交替,加强产教结合;推进股份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通过制订和实施校企合作法规,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2009年,全省17个地市443家行业骨干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对接人才培养,涌现出皇明太阳能集团等16家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先进单位,浪潮集团等52家企业实训基地先进单位。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就业导向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一是依托企业,校企融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凭借企业办学的优势,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实现“教学和工作场景的一体化”;二是产权纽带,合作育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与韩国现代集团共建“现代汽车学院”,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室,共同培养师资,按照共同制定的“课程包”培养现代汽车专门人才;三是订单培养,合作就业。企业根据人才需求规划,主动联系学校建设专班,实现了毕业与就业无缝隙对接。目前我省校企共建专班200余个,合作人数达1万余人;四是“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如青岛海信集团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黄海职业学院作为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成员,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国际校企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学校+知名企业+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能力培养模式,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打造服务外包人才品牌;六是职教集团化办学。我省先后在纺织服装、旅游、建筑等12个行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了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牵头139家企业组建了“山东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每年为集团成员企业培养1200余名技能型人才;七是区域集约化办学。潍坊市在滨海开发区正在建设科教创新园区,整合区域职教资源,并和主导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布局,打造校企合作航母,走集约化办学之路,致力构建环渤海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教和训过程置于真实职业环境中,探索了“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威海职业学院构建了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生产性教学工厂、校外实训基地和创新拓展工作室等“五位一体”的以生产性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实施了“以职场化教学为主的创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烟台职业学院贴近产业办专业,成立了64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了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实施教学的“以岗定教”人才培养模式等。
四、以产学研结合项目为龙头,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我省高职院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了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国家农产品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实验室,承担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关注民生,保证食品安全,实现精准物流和放心消费。东营职业学院依托所属农业科学研究所,积极开展农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承接了28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获得4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接受技术咨询近万人次,为当地耐盐植物的栽植和生长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常年轮流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担任技术总监、技术顾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了办学水平和质量。
五、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省高职教育在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和身心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作为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山东英才学院提出了“专业知识+现代技能+职业素养”的高职教育理念;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注重人文内容与精神的渗透和企业文化的渗透;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形成了“一二三四”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即:创新实施了指导教师工作模式,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启动了诚信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项工程”,强化学生的品德培养;坚持开展“讲普通话、说外语、用计算机”的“三热”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种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比如:高职院校间发展不平衡,示范与非示范,民办与公办,鲁东与鲁西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理念,教学建设等方面存在差距;与京沪、江浙等省市相比,我省对高职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教师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亟待于加强,教学管理须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尽管比较高,但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相对较低等。对此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改进。
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山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