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深化改革 注重内涵促进首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特色、质量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0-09-10 浏览量: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学习型城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服务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在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保障措施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一)积极鼓励,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结构
北京充分调动政府、行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市教委所属院校、行业企业所属院校、区属院校以及民办院校共同提高、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目前,北京24所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中,地方教育部门所属院校4所、其它委办局或总公司所属院校8所、区县政府所属院校3所、民办院校9所。多元化办学体制结构较好地适应了首都经济发展需求,也使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积极引导,优化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结构
北京在高等职业院校审批设置中,充分考虑首都功能区域划分和远郊区县发展,形成了与首都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区相结合的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目前,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有11所高职院校、城市发展新区有10所高职院校。优先考虑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远郊区县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调整,培育特色,优化专业结构
北京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产业结构特点,形成了与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创意文化产业等北京重点发展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优先支持在满足首都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首都重点发展产业所需的紧缺人才等方面具备优势的专业,推进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打造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品牌,形成了包括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的三级重点专业与专业群建设体系。
二、体制探索,机制创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探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举办方北京电控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出任理事长,电控所属8家大型企业高管及学院主要领导出任理事,为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创建“联席系主任制”,聘请业界专家、高管出任教学系联席系主任。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成立了北京交通职业集团,开展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不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每年培训量可达到3万人次。
(二)开展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等考试制度改革,创新高职人才选拔途径
积极探索多元评价、多样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高职教育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单考单招和“高考+会考”为主要方式,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06年北京市在3所高职院校进行高职教育自主招生改革试点,2009年增加到12所。2010年将全面实行“高考+会考”录取方案。
三、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投入,鼓励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至2008年,北京市教委共组织、支持高职研究课题200余项,鼓励高职院校遵循行业特色、产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内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创建“植物生长周期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将职业资格标准嵌入培养方案等。北京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小班化教学”,探索在学校职业教育体制下,现代“师傅带徒弟”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引进国外先进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高“双证书”含金量
近年来,市教委在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双证书”教育,扩大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院校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已与德国工商业联合会就引进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汽车机电师、数控切削师、机电一体化师等5个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中文授课及考试达成一致意见,2010年将开展首次招生。
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大力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入力度大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安排50亿元专项经费投向职业教育;连续多年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建立“三级”实训基地体系
实施市级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体系。“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支持34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中央财政支持的19个实训基地配套资金,还有一批院校建立了本校重点实训基地。制定并设立民办高职院校引导性资金支持政策和项目计划,由政府下拨资助性资金,支持、引导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三)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2006年,北京市教委、市财政局制定《关于实施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意见》。该工程由“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计划”等五大类别共9个计划构成,市财政设立1.5亿元专项经费保证工程的实施。截止到2009年5月,已建成了5个专业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带动了18个专业师资培养项目、选拔出59个专业创新团队、800名青年骨干教师。共派出200多名教师到德国进行职业教育的培训与交流,引进和聘请了一批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得到显著加强。
五、实施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北京市高度重视示范校建设,提出“以示范建设引领,推动首都高职发展”的整体思路。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后,北京市随即启动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前,北京有4所国家级示范校、8所北京市级示范校,两级示范校占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50%。中央、地方、行业企业及学院财政总投入达到6.2亿元,共支持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14个,市级重点建设示范专业20个,带动了专业群中100个相关专业,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使5万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万人次。北京示范院校建设高覆盖面、高投入的特点,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将在世界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下和背景下,注重内涵、深化改革,促进首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特色、质量协调发展,努力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