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四方联动育人 工学结合精准模块教学


发布时间:2020-06-09 浏览量: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5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作为试点专业,2016年首开农业职业经理人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先河。学院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终身学习理念,针对成人学生的特征,结合现代农业新业态的特点,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教育与培训资源,积极与政、行、企联动,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设计专业教学方案、建设和完善相应教学资源、创新精准培养模式、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学院2019年扩招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充分参考和借鉴该专业的经验和做法,具体如下:

一、扎实开展学情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录取学生情况

2019年学院录取扩招学生共计336人,其中退伍军人65人,农民工113人,下岗工人15人,新型职业农民143人;录取专业6个,其中畜牧兽医专业107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35人,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13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31人,园艺技术专业37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13人。

录取学生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34.5岁,其中男生225人,占总人数67%;女生111人,占总人数33%。

(二)扎实开展学情分析

根据录取学生情况,各专业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扩招学生进行了深入调研,覆盖率100%。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技术技能基础、学习目的、学习期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已完成调研报告6份。

(三)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调研情况,学院先后组织了5次关于扩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专题研讨会,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目前已形成7套扩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并编制成册。

二、四方立体联动,深化合作育人

基于扩招生源的特殊性,学院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行业需求和学生自身诉求,加强与政、行、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四方联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精准培养扩招学生。

一是政府层面,成都市政府给予成都籍就读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减免,承担部分学习成本。二是行业、企业层面,学院与四川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通威集团、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拟建设一系列企业教学标准;选拔、指派企业导师,参与全程联合育人。三是学校层面,成立了以学院院长为组长的扩招学生教育教学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扩招学生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通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新要求,牵头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学院通过四方立体联动,多方全程协作,实行灵活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精细化;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协作互补,实现教学“双导师”;完善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确保校内与校外交替进行教学,满足扩招学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及创业需求。

三、以需求为导向,创新精准教学模式

1.打破常规组班模式,进行多元化组班教学。根据调研的情况,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上,打破专业界限,按照学生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进行组班;在专业平台课教学上,根据学生所在区域进行组班教学,方便学生集中学习。

2.科学制订教学计划,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扩招学生培养的课程教学结合高职教育共性要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校内外教学时间,科学制订教学计划,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即:忙时在企业、行业导师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闲时到校集中学习,工学兼顾、学做交替;充分利用慕课、国家教学资源库等线上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学互通;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专业,比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村“两委”班),部分课程拟实行“送教下乡”方式,让学生就近集中学习。

3.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学习成果转换。一是创新军事课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军事理论和军训实操,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特长,辅助完成其他群体的军事训练,把军训融入到在校学习中,通过晨训的方式保质保量完成军事训练;二是优化体育课教学内容,减少剧烈运动项目,增加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方法;三是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对课程的需求,按照实用原则,以软件安装使用、办公实例等为主,去掉数制转换、程序编译等内容,以项目的形式下发作业或练习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积极性;四是探索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将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制订了扩招学生学习成果认定、学分转换规则和实施办法,为学生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提供依据。

四、立足学生学情,开辟分类管理新思路

根据学情分析,扩招学生相比普通全日制学生,年龄普遍偏大,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工作经验,且大部分学生已结婚并有小孩。因此,在学习、生活及日常管理上应具有其独特性,具体管理思路如下:

一是采用走读和住校相结合。扩招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住校或走读方式学习。二是管理手段偏重信息化。扩招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班周会大部分借助信息技术远程开展,比如通过钉钉、腾讯会议、QQ、微信等形式进行主题交流。此外,学院正积极探索为扩招学生开发产、学、研、创、服一体化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真实任务引入信息平台,依托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实现教学课程、成果、知识的共建共享;实现企业、行业专家资源、课程、教学管理的开放共享;在学生毕业后延续培养,为学生终身教育搭建平台。三是创新素质教育内容。素质学分认定以参加各种沙龙、论坛、讲座和培训等社会活动为主,加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权重。同时,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庭婚姻教育、子女教育以及安全环保节能教育等主题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思政教育注重导师教育。除辅导员外,配备的校内外导师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思政教育,与辅导员教育形成配合与互补。五是学籍档案管理偏重过程管理。健全学生档案资料,包括入学档案、学习过程及工作经历档案。

五、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注重评价多元化

(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贯通培养全程

坚持全面质量观,对扩招学生从“输入—过程—产出”全过程实施监测。首先,依据扩招学生的培养特性,政、行、校、企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标准,系统构建“政府—社会(第三方)—学校(教师)—学生”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实时采集学生学习状态数据,根据反馈及时诊改。其次,全面考察扩招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把实现高质量就业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严把毕业出口关,不以任何原因、任何形式降低毕业要求,杜绝“清考”。

(二)评价体系多元化

针对扩招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建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结合课程特点和学院实际条件,组织实施竞赛活动、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多维度评价。其次,引入灵活的评价手段,提高扩招学生过程性评价比重,增加产教融合层面和实践领域评价权重,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将集中学习、线上学习、工作实践等不同层面的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