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学徒制”培养煤炭行业新生的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0-06-09 浏览量:

2019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首批招收重庆能源渝新公司的13个煤矿300余名新生,针对这批学生在文化程度基础、年龄结构、工作经历背景等方面参差不齐,学校结合生源的特点及企业在职人员的工作实际情况,对该批学生采用了校企共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单独编班,在教学、学生管理与服务方面,实行校企“双师”制。学校将教学点设在13个煤矿相对集中的松藻、南桐及天府煤矿附近的技工校,实施送教上门,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的课程考核评分标准,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及实效性。

一、基本做法

(一)校企共同编制“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学徒制”培养。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针对扩招中的企业人员采用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3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校企共担育人主体责任,学校联合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出台了《关于加强煤矿区队长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管理的通知》。学校还为学生建立学习积分表。首先是由专业带头人分析学生群体画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及课程体系;然后由班主任通过面谈、电话访谈、网络聊天等方式主动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为每位学生设置个性化学习报告。

wps10.jpg wps11.jpg

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关于

加强煤矿区队长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管理的通知

wps12.jpg 

个性化学习报告

探索“弹性化”教学。企业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要求学院自觉主动学习,努力克服“工学矛盾”,自觉维护企业形象,积极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考虑学员实际困难,学校除了利用学员空余时间实施送教上门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弹性安排学习时间,在年底生产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适当延长学习时间,把一学期的学习时间扩展到寒假、春节期间学习,以学员为本,注重教学质量,推动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改革方法与手段,增强适应和解决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新情况、新要求的能力。

(二)校企共同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思政课”教育功能。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第1、2学期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同时学校要求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砺苦谨信”浸入血脉,将“惟精弘毅”植入肌肤,用卓越实现中国梦,做技精图强的新时代建设者。

实施“双导师”训育制度。学校和校外教学点都设置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还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使学校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专业设备和专家、师傅等资源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这既解决了学校专业设备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等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问题,还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

实施“混合式”教学方式。为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学校采用线下集中面授和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下集中面授:企业指定松藻技工校、南桐技工校、天府技工校为线下集中面授教学点,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送教上门,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周末到相应教学点进行集中学习。教师和企业教师及时沟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线上学习情况通过面授形式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线上学习: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教育部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云课堂”平台,创新性的开创了“云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了一款集资源建设与共享、教师学生个人学习与收藏空间、视频动画库、仿真实训室、远程视频辅导、慕课和微课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平台。学校校级资源库的资源已超过10T,涵盖全校所有专业,包含教学计划、习题、PPT、图片、视频等各种资源。通过“云课堂”平台,教师还可及时进行资源推送、学习行为监控、测试、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答疑讨论、点名签到等,师生在随时随地都可通过手机互动,系统也将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相关数据,便于帮助一线教师做到个性化教学,支持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考核。为教学大数据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极大丰富了教师线上教学形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渠道。

(三)校企共同保障“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1+X”证书培训。学校开展了“1+X”证书试点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证书考试制度,同时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有序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扩招学员只要取得了电工维修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产品类CAD技能一级及二级证书等“1+x”相关证书,可换取相应的学分。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企业实际情况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任务。

实施“云课堂”质量监控。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和考核形式,突出过程性考核。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跟踪学生线上学习的进度,认真记载学生面授(答疑)出勤情况,将学生线上学习完成度、作业完成度、面授(答疑)出勤等情况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云课堂”平台形成教师在线任课报告和学员学习报告便于帮助任课教师做到掌握式教学、个性化教学,支持任课教师对学员进行有效的过程考核,同时学校和企业鼓励学院将知识掌握、工作成果、技能操作、比赛获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多样化的内容作为考试考核评定依据。

二、主要成效

(一)学生受益面广

教师应用“云课堂”授课,实现了现代化、立体化的教学视角,显著提高了在线学习效果。学员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完成课外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作业、仿真实训等。为课堂教学、师生交流、时时处处的仿真实训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促进教师应用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在校企共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收获颇多,71.2%的人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非常满意,68.5%的人认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提高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73.8%的人认为促进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61.2%的人认为提高了思考能力。可见,校企共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也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工学交替有序

“校企共建、送教上门、弹性教学”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出台管理制度,确定了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制度,设定了毕业条件,明确了教师、企业和学院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制定了相关考核办法。同时学校充分考虑学员情况,实施“送教上门,弹性教学”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根据行业企业生产规律,实施“旺工淡学”的错峰教学,“旺”季以企业实践为主,“淡”季以学校教学为主,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三)双师协同育人

学校采用了校企共同育人、“交训互教、在岗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单独编班,在教学、学生管理与服务方面,实行校企“双师”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这样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