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菜单式"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社招生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0-06-09 浏览量:

2019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江苏省首批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点高职院校。共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子商务、橡胶工程技术、煤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等8个专业开展社招工作,报到注册学籍674人。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理顺了招生、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保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确保“教好”“学好”“管好”,实现高质量工作与就业。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学校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教学实施办法(试行)》、《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1.“校政行企”协同建立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的招生路径

学校立足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精准人才培养服务,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选择招生专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协同开展招生工作,“校政行企”协同建立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招生路径。

2.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校院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学校将社招生管理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管理体系,明确二级学院是社招生的管理责任主体。建立校院二级拨款分配机制,每年按照一定的下拨系数,将实收学费和生均财政拨款下拨给各相关二级学院,用于教学、就业和学生管理(活动)支出。设置课时单价调节系数,调动教师参与社招生培养的积极性。上课地点为徐州市区以外县域的可正常享受差旅补助;市区内送教上门的,可由开课单位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承担市区外教学任务和送教上门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在学校下拨的分成学费范围内自行预算所需的差旅费和交通费,并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3.实行完全学分制和“菜单式”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依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学分制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9 年修订)》制定社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全日制社招学生毕业总学分为138学分,非脱产学生须在3.5~6年完成学业,脱产学生须在3~6年完成学业。根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可以申请课程免修;根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认定与转换暂行管理办法》,可以进行学分认定与置换;学生修满138学分,总课时2568学时,面授1284学时,占总学时的50%。

社招学生分类单独组班,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弹性学制,采用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基于“菜单式”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培养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在职员工、乡村干部三类人员,管理部门根据岗位需求 “点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符合要求;退役士兵、社会松散型务工人员及下岗职工根据个人从业意向及特长“点菜”选修相关课程,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二、系统开展学情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学校成立“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学情分析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开展有关测评。学校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满分100分。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专业潜质、知识基础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充分挖掘扩招生源特长潜质,实施扬长教育,同时补齐短板。

三、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开齐、开足思政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确保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施“四推进一加强”工程, 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一是推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推进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三是推进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四是推进“讲授课程”与“网络课程”相结合。思政实践课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打破思政课实践教学单一参观模式。

四、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组团队,满足社招生培养需求

学校组建由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组成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能够胜任面向不同生源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改革方法与手段,增强适应和解决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新情况、新要求的能力。

针对高职扩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解决教学组织运行、课程结构内容、学生管理与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学校教师重点负责理论课程与专业通用技能课程教学,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重点负责与企业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着力把社招生培养成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完善授课形式

学校结合当前不同生源的不同学习诉求,按照“全脱产学习”和“不脱产学习”两种模式来组织教学。一是全脱产学习:对于能够脱产学习的社会人员,单独组班,住校就读,学制原则上为3年。二是不脱产学习:对于不能脱产的社会人员,单独组班,分类教学,工学交替,学制为3.5-6年。学校为考生搭建学分银行,实现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分阶段完成学业,满足社会人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其中,对于相对集中的企业职工,采取送教上门形式,利用晚上和周末在企业集中授课,其余时间采取线上学习、远程辅导、返校考试及答辩等形式;对于松散型的社会人员,采取在校内周日集中上课及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第一批社招学生360人中,全脱产学生72人,非脱产学生288人;第二批社招生314人,全部为非脱产生。

2.改革教学内容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逐步探索社招生的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就业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坚持针对性原则,强化需求导向,选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体育课程、军事技能训练采用基础理论考核和技能测试的办法认定学分;专业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可按学校“学分认定与置换管理办法”进行学分置换,岗位工作实践、各种技能证书、技术技能比赛获奖均可置换相关课程学分。

六、探索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个性化发展

学校出台《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除校(境或国)外修读的课程、实习或实践活动,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学习成绩和成果和普通学生一样可以进行学分认定与置换之外,针对社招生专门制定了岗位工作对应的实践技能课程学分认定办法。

除适岗强化训练、顶岗实习必须进行外,与社招生工作岗位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独立实践课程,符合条件时可申请免修或进行学分认定及成绩转换。具体规定是学生独立从事某一工种岗位达三年及以上,企业年度考核胜任岗位工作,企业人事部门出具证明,可申请认定免修相应课程资格,参加技能考核,取得该课程学分;学生独立从事某一工种岗位工作达三年及以上,企业技能比武或技术革新获奖,可申请认定课程学分置换。

七、严格教育教学管理,保证育人工作落在实处

社招生管理纳入大学工、大教务,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结合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要求,实施“三步延伸”工作法,有效开展社招生班级管理。一是工作措施,由“研判”向“落实”延伸。二是管理时间,由“平时”向“周末”延伸。三是班级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延伸。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学业生涯规划、选课,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修读方法。严格教育教学管理,保证育人工作落在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八、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确保社招生培养质量

学校建立了由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构成的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社会专业机构、企业、校内职能部门为主形成的三方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组织运行机构,保障教育教学环节有序运转、确保社招生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

学校主动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培养需要,针对社招生存在着生源多样化、学情差别大、学习需求不同的实际情况,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实行多元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条件组织实施竞赛活动、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根据反馈实时诊断、及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