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施策 分类培养


发布时间:2020-06-09 浏览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高职“扩招百万”,勇于担当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排头兵,在首批面向深圳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和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完成扩招1393人后,面向“四类人群”,招收退役军人学历提升、现代学徒制、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四种类型学生共5566名。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根据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加强扩招后教学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实施分类培养,务求精准施策。

一、分类组织实施

1.按生源类型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学校第二期面向社会人员扩招,共有四种类型的学生,我校因材施教,按照招生类型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模式:退伍军人提升参照校内“三专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参照第一批扩招高职专业学院的运行模式,联合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模式和管理;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计划利用校外教学点的师资、场地等实训教学资源,由学院与各教学点联合开展教学,加强学校与教学点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合作共建;企业员工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实施“双元”育人。

2.开展全样本的学情调查。我校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我校对第二期高职扩招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授课时间、学习目的、学习形式、心理预期等方面进行调研,旨在较全面地了解学生,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又能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3.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全日制普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结合合作办学主体(合作企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等)的资源与实际,按照“总学时不低于2500、集中学习不低于总学时的40%”的要求,人才培养标准和校内三年制专科人才培养标准保持一致的原则,制订《第二期扩招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指导意见》,进行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教学分类实施

1.通识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选修课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优秀教学资源在线教学优势,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面授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主要安排在周末、节假日或晚间到学校、企业完成,其余学时通过有关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线上学习。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采取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模式进行;专业课按照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按照60%实践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完成项目,基于成果导向(OBE)的理念模式,学生结合工作岗位实际任务,通过作品、项目的完成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作品、项目完成情境式学习进行综合评价;40%学时由校企共同组建的教师团队进行面授,主要安排在周末、节假日或晚间到学校、企业完成。

3.整周实践课。毕业顶岗实习、毕业作品、整周实践等课程,由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提出实习管理与课程形成考核的原则要求,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制订学习方案,共同指导。结合实习表现进行成绩评定。教学地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与条件,充分发挥在岗学习的便捷性。所有课程均要求制订课程大纲、教学进度表和教学实施方案。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1.依据教学对象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式等形式组织,坚持在岗培养与学校培养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受教育群体的实际,统筹采取线上教学、现场授课、网络答疑、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分类实施。

2.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做中学”。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合作教学点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开展集中实训、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驱动探索课程的渐进学习,以项目/作品评价为课程考核方式。

3.优质数字资源支撑混合式教学。针对通识课和选修课课程教学,加大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平时在岗学习或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和资源进行线上学习,探索“走读”教学。

4.集中组织学生返校践行“文化育人”。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统一回校参加专业文化课程、专题讲座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工匠精神培育中提升综合素质。

5.实施学习成果认定和课程免修。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开展学习成果认定工作,将学生已有职业经历、取得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已掌握的技术技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折算为相应的学分,免修相应的课程。退役军人可免修体育课及“两课”课程、军训、社会实践,其入伍经历可作为毕业实习经历。

四、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团队

1.联合组建师资团队。学校负责联合企业、教学点等合作单位组建,组建一支由院校教师、产业兼职、社会兼课程教师融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聘请合作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的教学和实训指导。

2.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对合作单位兼职、兼课教师开展培训。学校对拟聘教师开展培训并颁发兼职证书,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3.建立对接联络机制。建立校内、校外教师的沟通经常性联络机制,每个教学点和合作企业、中职学校由一个校内教师对接,与企业共同建立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机制。

五、学生管理

1.建立学生工作走访机制。学生处、二级学院领导深入联合企业、教学点等合作单位进行走访,与学生深入交流,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走访与联合企业、教学点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班团建设、毕业生招聘等组织和文化建设上实施共建,积极引入深职院文化元素。

2.建立学生返回本部校区机制。联合企业、教学点对学生返回深职院本部校区进行安排,深职院各相关学院做好对接工作,在联合企业、教学点学生返回本部校区开展专业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交流、师生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3.建立学生工作培训机制。深职院对联合企业、教学点班主任进行集中业务培训,对联合企业、教学点学生工作相关教师到深职院学生处、团委及相关学院跟岗学习进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