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落实扩招担当时代职业教育使命 强基提质聚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布时间:2020-06-09 浏览量: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和《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扩招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职发〔2019〕1号),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德州市“6+6”优势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超额完成高职扩招计划。为确保按照教学有标准、培养有质量、就业有优势、发展有前途的要求,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组织领导、深入细致研究、立德树人各项举措扎实推进,做到扩招与提质并行并重。

一、加强研究,分类管理

(一)加强调研分析,摸清学情特点

为确保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和“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弹性学时”的要求,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我校针对2019年第二批单独招生新生的退役军人类(B类)和技术技能类(C类)学生在入校前开展多次调研访谈,共计发放了1035分调查问卷,并对300多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电话访谈,力图摸清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事宜,制定了二批单招新生的《教学管理办法》和《学生管理办法》,使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做好高职扩招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扩招和学生培养管理的通知》(鲁教职函〔2019〕9号),明确: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学时,B类、C类学生每学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0学时,确保授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校根据高职扩招生应届与非应届、就业与未就业、不同年龄段等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制订了27份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实施分类管理,抓实校风校纪

安排80名普通类(A类)学生与统招学生一同编班、上课;B、C类学生则实施单独编班管理。高职扩招新生入学报到后,以系部为单位,召开新生入学教育会议。分别由系部书记、主任介绍学校、系部的基本情况,介绍分班情况和辅导员情况;由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基本情况,宣讲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讲解我校B类、C类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通过介绍,使同学们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确了校风校纪。“三联系”工作覆盖面扩展到全体高职扩招新生,校党委班子全体成员牵头,深入各个系部、班级、宿舍,重点围绕B、C类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灵活施教,精准育人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切实做到“三全”育人。我校认真分析B、C类学生思想特点和认知特点,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与中国改革发展成就相结合,以通俗化、时代化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家乡故事”“身边故事”三部曲,以大众化的切身感受视角,增强B、C类学生对于国家“宏大叙事”和个人“具体而微”的双重感悟,潜移默化间增强其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归属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量身裁衣,推进教学模式改革,适应高职扩招需求

1.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根据退伍军人类和技术技能类生源特点,科学制订适应其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平台共享、模块分立的建设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具体设置为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教育平台、专业通用平台,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6个部分。公共基础平台和德能文化素养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多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和学习;专业通用平台吸收专业群建设理念,面向同一专业大类学生,实现不同专业同地域、同时段组织教学和学习;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突出专业特点,依托合作企业和学生的工作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组织教学和学习。“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既适应了学生实际,可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又不降标准,强化了德能文化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

2.实施“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适应退伍军人类和技术技能类学生实际,在公共基础理论课多采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技术技能实践课教育教学。按照学生认知与技能成长规律,遵循“整体设计,分层推进”原则,按照“识岗、学岗、熟岗、顶岗”四岗递进的培养过程,技术技能实践课划分为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大赛训练、研发训练4个层次,构建“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在各自工作岗位或合作企业,通过单项训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在公共实训中心,通过集中综合训练,加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有技术技能基础的学生,通过组织相互比赛,激发退伍军人类和技术技能类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热情,并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对有工作基础、技术技能层次较高的两类学生,通过组织研发训练,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其技术技能,提高学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构建“4层4训”教学体系,既把技术技能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又能激发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都得到成长与提高。

3.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根据绝大多数B、C类学生的要求,确定了每周末集中上课的教学安排,确保每学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0学时,选派经验丰富、能力素质强的教师进行授课,加强课堂考勤管理,提高课堂实效;由于B、C类学生的在校集中学习学时数仅占其总学时数的一半左右,教师通过B、C类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工作、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共同完成课外任务;根据B、C类学生时间碎片化的特点,通过构建“云课堂”、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易获取、颗粒化的教学资源,以网络形式连接课内外。

4.集中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B、C类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具有较大差别。在教学中,我们将同学们按照差异水平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施分层讲授、分层实训;鼓励相同单位或相近地域的同学们结对子,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根据部分学生实际,指导其采取“弹性学制”,适度延长学习周期,确保达到毕业标准。

5.校企共育与教学相长相结合。根据B、C类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形式的企业实践、社会实践进行学分折算与认定,遴选70余名骨干教师和企业优秀兼职教师承担分散学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其分散学习的日常检查与指导,实现校企共育。同时,引导教师将此次分散学习指导工作作为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甚至不少B、C类学生本身就是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教师倾心教授理论知识,虚心学习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实现教学相长。

6.知识检测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实施以“知识检测”为核心的诊断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后测试、期末考试等(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特别是着重考查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案例分析题),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程度,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实施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预习检验、平时作业等。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命题,通过参与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党建引领,推进在校学习与“送教上门”相结合

各系部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扎实推进“送教上门”工作。学生入学后,学校彻底摸清学生家庭住址及就业单位,把同一专业,同一地区的学生进行单独编班,由系部书记与相应的县市区对接,落实成立县市区教学点的有关事宜。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乐陵籍学生近30人,系部书记找到当地政府,在乐陵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校成立了乐陵教学点,理论授课设在乐陵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上机课程设在乐陵市当地的一所培训学校,部分实训课程来校学习,同时,安排其他县市区学生选择距离比较近的教学点学习,学生减少了学生的长途奔波,大幅调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