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院校的治理结构及对我们的启示 (王纪安)
发布时间:2010-12-26
王纪安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通过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院校治理结构的的考察,剖析了德国传统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德国;院校治理;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为保障大学有效运行而形成的大学体制、法规和内部规程的总称。我国高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依据是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其对诸如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高校自主办学的问题等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规定。随着我国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的推进和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交流联系的不断增多和日益深入,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大学运行与治理制度的某些适用成分,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引起了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院校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基础。2009年11月-12月,按照教育部“高职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的部署,我们考察了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几所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对如何构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治理与运行体系有许多启示。
一、德国传统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我们考察了位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的马格德堡奥托-冯-果立克大学(简称马格德堡大学)。马格德堡大学是由原来的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和医学院合并而成的。该校有许多专业居德国大学前列,尤其以机械制造、医学等闻名。该校目前共开设专业100余个,拥有在校生上万人。
该校的组织架构由三层组成。
第一层是决策层。大学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校务委员会”,其由教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同时有由银行家、校外院校专家、政府代表等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在重大问题上要听取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
第二层是以校长为代表的运行层。校务委员会推举产生校长,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并主持校长委员会,处理学校行政和运行的各项事物。学校同时设立行政财务总监,负责学校日常管理,主管学校行政管理与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财务部、人事部、学生事务部、基建部、总务部、留学生部等。此外该校共有3位副校长,一位主管发展规划,一位负责科研学术,一位分管教学和师资。副校长对校长负责,主要负责院系之间、系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问题反馈。他们与校长和行政财务总监共同构成校长委员会。
第三层是教学研究机构。该校设9个系:机械系、系统工程系、电子系、信息系、数学系、自然科学系、医学系、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系、经济学系。系下设教学、科研一体化机构(相当于教研室和研究所)构成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教授在大学发展与运行中处于重要地位。学校同时有6个直属支持性机构:图书馆、计算机信息中心、语言中心、体育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媒体中心。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我们考察了两所应用技术大学(FH):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和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与传统大学类似。
第一层是校务委员会构成的决策层。校务委员会由学校教授和学生(1名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决定专业、课程、教授聘任等重大事务。委员会主席经选举产生,3位校长也都是委员会成员。但不担任主席。学校同时设立监事会。监事会一半人由政府推荐的其他大学校级领导、大企业CEO组成,另一半是本校校务委员会的的教授成员。监事会主席也经选举产生,每学期召开会议1—2次,听取学校情况报告。学校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以保证学校的健康运行。
第二层是由校长和副校长、行政财务总监构成的校长委员会,负责学校运行。副校长3位,分别负责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与转化、发展规划与市场。校长和副校长都是教授。财务行政总监1人,其属于公务员,负责日常性管理,负责学校人事、基建、学生事务、财务等行政事务。他们共同协商做出学校运行决策。资金由政府划拨,学校按照预算执行。校长还通过各系部中心主任联席会议研究并落实学校运行事务。
第三层是各教学研究机构。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有7个系,每个系有1名系主任和1名副系主任。我们考察了一个系——机械系。该系有各类学生650人,在办3个专业——机械制造、电子、工业设计。有教职员工30人。其中10名教授,8名实验工程师,11名助教和1名秘书。聘任三位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学校直属支持性机构有:图书馆、体育中心、新闻部、学习咨询部、技术转移中心、继续教育中心、外事与国际教育中心等。
大学的学生会是学生自我选举的自治组织。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会由21位学生组成。其中11位直选产生,10位(每个系2位)各系选举产生。其中1位直选学生进入校务委员会,在委员会中和其他委员一样行使职权(比如投票权)。学生会参与学校部分涉及学生利益的会议和决策(如食堂事务等),代表学生权益,组织各种活动如讨论会、晚会、新生学习和生活指导、公共事业事务的建议(如城市学生票价)等。学生会有州的经费资助并通过组织活动收取参加者的活动费用,经费完全用于学生会运行。
三.德国职业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顺德贝克职业学校有学生2100人。其中双元制学生1478人,其余为全日制学生。该校有金属工艺、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公路维修、内河航运、木工、油漆工等专业。该校治理结构清晰、精简。学校没有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等机构。
第一层:校级决策运行层。该校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另有管理协调人员4人。管理协调人员负责教学计划、教学调度、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教学事务协调和教学运行。校长的产生是聘任的。当一个学校有一个校长职位要聘任时,州教育部门会进行公开招聘,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一个委员会,通过审查申请者的相关材料并听课,到该校召开座谈会等渠道选出候选人,最后由政府确定并正式聘任。
第二 层:教学人员108人。教学人员包括校长等第一层人员和专业课程负责人(15人)。按照有关规定,校长要兼课4学时/周,副校长13学时/周,管理协调人员20学时/周,课程负责人20-23学时/周,一般教师25学时/周,以上的学时会有一定的弹性,各州各校略有不同。学校另有非教学人员10人,包括6名秘书,3名后勤管理员,1名体育设施管理员。后勤物业等由社会服务。
四、德国院校治理结构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和德国体制不同,文化不同,没有那个体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且德国由于是联邦制国家,即使是该国各州各校也有很多不同。但毕竟德国举办现代高等教育时间较长,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对照我们的实际,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有所启示:
1.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凝聚到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上。从德国的几类教育机构可以看出,管理机构无论从实际设置,还是人数都较我们少,特别是职能设置都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构尽管经过多次改革仍然存在校系两级领导多、校设机构多、行政和后勤人员臃肿的现象,大学担负了过多与人才培养核心任务相关性低的任务和职能,并有过度行政化倾向。改革的思路是有些机构宜合并(比如成立党群工作部,统筹党务和工会等工作,成立学生培养部,解决教学和学生教育与服务脱节的问题等);有些行政机构人数要通过减员增效、定岗定编定责等规范管理手段适当减少;大学内部的行政级别应该取消。当然,大学内部机构的设置和改革也需要外部政策的指导和配套。
2.进一步扩大学术权力。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教授治学应是重要的运行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学术权力包括校企科技合作与技术服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特定内涵。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远远弱于行政权力,教授治学还缺乏体制和政策保障,高职院校尤其如此。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通过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术成果评审等学术权力的有效落实。
3.加大学生对大学事务的话语权。大学是培养学生,也是服务学生的场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理念,关键是如何抓好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的有关机构,比如校务委员会应该有大学生委员参加,可以设立大学生校长助理等。学校的重大决策要听取大学生意见;学校的育人过程要全面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要把为大学生服务作为工作的内在要求。
4.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是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方向。我们现在的教研室体制脱胎于前苏联模式,更多地是一种教学组织,有的甚至异化为基层行政组织,人员缺乏共享与流动。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的教育机构,但同时其也应该加大应用性科学研究、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等的工作力度。基层教学组织应该同时承担这两项职能,每个教师也必须同时担负这两项任务,这是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
5.大学内部治理要更多地吸收校外人士的参与与监督。从德国院校治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高等学校的咨询机构,还是监事机构都主要由校外人士担任,他们有银行业人士,有政府机构人员,有同类大学的管理者,更有企业老总。利用社会力量对高等职业院校运行与发展进行积极参与对学校发展很有好处。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政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更需要吸引外脑,引进外智,增强与经济界、企业界和兄弟院校的联系与合作,跟踪最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动向,这是高等职业院校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诚然,“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处理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规范体系,是目前我国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在这个体系框架内,我们需要在院校内部,针对学校发展的实际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王纪安(1960-),男,辽宁锦州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教授,河北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从事高职院校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