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学院AOI教育及对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启示(叶小明)


发布时间:2010-12-26 浏览量:

要:AOI是美国职教界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倡导并实施的教育理念,对美国社区学院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介绍了AOI的基本模式并就如何改革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AOI教育;高职;公共基础课;启示

 

The Inspiration of 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on Public Basic Course Reform of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 (AOI)has been initiated and implement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tor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90s of last century, 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attern of AOI and explores the way how to reform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reform of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AO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ublic basic course; inspiration

 

一、AOI教育理念的提出

AOI,亦即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有机结合(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 是美国职教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倡导并实施的教育理念。早在1916年,约翰·杜威就曾提出教育应通过职业来进行的思想,而1983年美国《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的出台才使美国政府和社会真正将AOI教育提到关系职业教育未来生存的高度[1]。该报告对现行的职业教育相当于“职业训练”、忽视学生学术教育的培养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了回应此报告所提问题,职业教育人士倡导在职业教育中实行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有机结合,即实行AOI课程。

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难点过去始终没有解决好,这就是如何使职教与普教融合沟通。AOI的提出是美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有三:

1、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职业变更加快的需要

现代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更换职业已成为非常普通的事情。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要。

2、现代工作的结构和性质不断变化的需要

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产品的技术含量日益增高,工作范围逐步拓宽,为了适应工作结构的变化,劳动者必须具备宽厚的职业准备和更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更加体现出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端——主要是培训狭隘的初级水平的就业者[2]

3、对传统职业教育的不满

传统的职业教育偏重于专业技术的培养,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过分强调为就业准备必要的特殊工作技能,所采取的是狭窄的、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本位培训的模式。此外,就社区学院而言,转学课程是社区学院从成立之初就具有的职能,一直都为学生提供学术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职能从40年代起是社区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半个多世纪里各成体系,各自发展。但是,近年来,这两种教育都受到了批评:选择转学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见得都能顺利地进入本科院校,多数人直接进入了社会,他们学习的学术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真实的社会;而职业技术教育过分强调了某一领域的专业训练,3]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性课程与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性课程很难实现转换,职教与普教课程体系上的综合化问题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一大课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AOI教育理念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3年以后,美国在职业教育中制定了AOI的法律条文,建立了AOI的专门机构,主要执行职业教育使命的社区学院也在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有机结合方面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二、实施AOI教育的主要模式

1983年美国《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出台以来,回应其对职业教育问题的指责,倡导AOI职业教育观的人士不断探讨实施AOI教育的课程模式。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程模式是WNortonGrubbKraskouuskas为社区学院 AOI的开展所制定的八个基本模式[4],其中社区学院常用的模式如下:

1、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学术课程

这种模式需要具有学术背景的普通教育教师了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技术兴趣,同时与实践课教师合作制定与职业相关的普通教育课程,这种普通教育课程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求为方向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比如“技术数学”、“机械化学”等。

    2、把学术领域的抽象概念应用到职业性范例教育中来的应用性学术课程

    也就是说不再保留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对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专业技术范例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基础理论提高专业技术的品位,使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3、要求社区学院学生必须具备职业课程以外的学术素养。

如在高分子材料技术专业的学习中,就必须学习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工程数学的内容。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4、在职业教育方案中进行跨学科的学术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学生不仅在法律基础课而且在其他课上进行案例分析训练。
    5
、设置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合。 从以上几种AOI教育模式可以看到美国发展职教不是把它孤立、封闭和游离普通教育领域外,而是把它融合在整个体系中,并鼓励教师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使职教和普教相互完善,有利于调节学生毕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为世界职教界探索如何使职教与普教融合沟通提供了一种借鉴。虽然实施这种教育模式需要花费学校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应的课程的编写和任课老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它能在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公共基础课程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如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人才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取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对实现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建立在狭隘的知识基础观之上

    传统的学科教育注重向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基础,认为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后便能应付未来的生活[5],因此,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便是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按照学科体系设计和组织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定势思维,在这种思维惯性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越来越多,并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重脱离专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如两条平行线,各自发展。

2、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功能,存在把高职教育变成高级技工学校的倾向。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它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与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研究型设计型人才的课程设置的差异。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思想观点逐渐被“能力本位”的思想观念所取代,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防止把三年制的高职教育重新步入原先大学本科压缩性大专模式中去,而对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加以舍弃,对专业理论知识又尽量压低,导致其教学内容过于职业化,使学生缺乏继续深造的理论基础和后劲,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3、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的关联度和倾向性

公共基础课的突出问题是内容陈旧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且不管是对什么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教材,再由专门的基础课教学部门对全校所有专业实施统一教学,没有考虑专业的关联度和学生入学前后的课程衔接问题,缺乏专业特色和课程的重复开设,浪费教学资源。

4、公共基础课教师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当多的教师面对探索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要求教师认真思考高职基础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解决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接轨的问题[6],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专业对公共基础课的要求,才能提高基础课服务专业技术教育的水平,这无疑对公共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几点启示

如何使职教与普教融合沟通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由于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不重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美国社区学院AOI的职业教育观对于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

1、从公共基础课程的本质出发,突出基础性和工具性

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初步确定了我国核心技能体系框架,将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作为我国核心技能的8个重要模块。在这些核心技能中,大部分都与公共基础教学密切相关。虽然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向,但只要把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被忽视。特别是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仍在职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今天,更要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理工类学生注意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安排,对文科类学生注意加强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安排,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科学和人文基础。

2、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出发,突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它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学生不能培养成通才。然而,作为高等教育,它必定要与职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区别开来,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它既不是培养学术型设计型人才,也不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或技师,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注重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论和社会能力的熏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需求。

3、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专业关联度

    公共基础课程应该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突出专业关联度。因此,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应该存在一定的专业差异性,原有的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应逐步取消,转而结合各种专业的需要以各种形式融合到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中去。如大部分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打下了英语的基础,因此可以考虑取消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

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与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借鉴美国社区学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视综合素质的养成的职业教育特点和理念以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模式,笔者认为首先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充分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及时纳入新的实用技术和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就业需要,通过相关专业案例教学,结合基础理论精心设计教学情景,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开发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选修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突出专业适应性

     公共基础课的改革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提高专业技术教育的水平。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训练基础,擅长知识的传授,但是由于缺少与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难以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别是根据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发展趋势,一些原来从事公共基础教学的教师将被分散到各系去讲授基础课与相关专业课相融合的课程,这就涉及到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如何合作的问题,由于职业方向的不同,他们可能不熟悉与专业有关的技术与学术要求和标准,因此基础课教师需要接受培训,了解该专业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编写以及如何与专业课老师合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4] 赵红利. 美国A0I职业教育改革述评[J]. 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 刘春生,李建荣.新职业主义与当代美国职业教育的新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3.

[3]柳倩华. 美国社区学院的历史及其教育职能的历史转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

[5] 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6]金朝跃.高职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