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践行“三全一主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0-09-10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如何在“工学结合”这一基本框架下,创建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模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及、订单培养为主体的“三全一主体”建设思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实现方式,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一是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吸纳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与教材的开发、教学、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二是从教学内容、方式到教学评价全方位贯彻工学结合理念,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适应行动导向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推进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三是将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双证”融通等在学校所有专业和教学环节推进和普及;四是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主体,同时根据专业性质不同,创新工学结合的多样化实现方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呈现方式
在“三全一主体”的要求下,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根本,针对不同职业和社会生产服务的特点,创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呈现方式。
如: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双元耦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生物制药产业,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实现资源耦合——学校完成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及技术基础教育,企业完成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训,实行小批量、多订单共同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双元整合,学做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元整合”即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上,通过整合校企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文化资源,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做一体”即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光电子专业“校企接力——三段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顶岗三段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为辅;第二学年校企共同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工学结合”的课程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环节主要由企业教师讲授;第三学年企业为主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各个阶段强调企业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企业对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的渗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3E”人才培养模式(“3E”即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网页设计师、网络应用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这三个模块来安排,工学交替也是按照这三个模块的要求来实现)等。
与此同时,学校全部专业都按照“三全一主体”的建设要求,完成了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推进了适应职业和社会生产服务的,多种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系统
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坚持“以他方为中心”的合作理念,将学校需求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一是拓宽校企合作组织平台。在学校建有湖北电子信息、湖北现代制造、湖北旅游三个职教集团和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络中心;二是建立合作企业的选择机制。学校确定选择合作企业的“六有”条件,即有文化、有技术、有市场、有规模、有感情、有格局(主要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将274家优秀企业纳入合作的平台;三是规范校企合作管理行为。一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在管理体制、具体形式、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有效改变了校企合作“自发、浅层、松散”的状态。另一方面健全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了学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与职教集团事务管理处、分项目工作组等机构,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组织保障。四是合作内容向深层次推进。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人才互通,冠名订单培养,企业在学校设立“奖教金”、“奖学金”、“助学金”,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职工培训等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2. “科研引领、校企共建、形式多样、全面推进”的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
学校在开发理念上,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打破了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按照“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开发重构。在开发组织上,成立学校课程研究中心和专业课程开发小组,由课程研究中心进行统一“研究、策划、咨询、指导”。在开发方式上,实行科研引领、校企共建——通过53个课程改革科研项目,带动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按照课程开发规律和流程,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实现了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在实现方式上,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不同职业的特征,确定并采用了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项目课程作为我校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实现方式,形成了课程开发的多样化特色。在开发内容上,各专业完成了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到教材、学习材料的全部建设工作,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教材145本。
3. 适应“教、学、做”一体化要求的教学模式
按照以“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学校全面推广了单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例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工场教学”——通过校纺织厂、一体化实验实训室、产品工作室,在具有真实性、情境性、过程性以及可操作性、可控性的教学场景中实施教学活动;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练做一体化”教学——在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专业教室中完成各个项目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工作室为依托、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承接设计项目带动教学等。
4. 柔性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四方三层”的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注重过程、持续改进”的思路,构建和实施了以“时间弹性、资源灵活配置”为特征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
——将ISO9000的管理理念、方法与现代大学制度相结合,建立了“四方三层” (“四方”: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三层”: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的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以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核心,解决了育人和用人双方的人才标准互认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平滑对接的关键问题,提升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配套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催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基于ISO9000的“四方三层”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成果获得2009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现系统的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和行业企业的好评,2008年、2009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7.16%和97.31%;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等活动,2008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6项,2009年获得67项;近三年师生获得专利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