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的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1-09-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11年8期

 

刘 畅
 
摘 要:产业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发展对学科结构起决定性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学科发展对产业升级也有反作用,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起消极作用。目前,中国高校学科结构存在专业门类繁多、重复建设严重、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等问题,急需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学科结构优化设计。构建产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利用当地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建立新兴产业对口学科,理顺政府、社会与高校在学科结构建设中的关系等是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的方向。
关键词:产业;学科结构;优化设计;高等院校
 
  学科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高校只有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找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以往的高校建设,主要是抓校园、校舍等基础建设,近一段时间来,重点逐渐转为学科建设。而产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对于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①。学科与产业的对接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明智选择与成功之路,高校的学科设置应当与区域内的产业布局相对应。只有这样,学科研究才能不断地出成果、上水平,也才能逐步形成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办学经费,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可以说,产业结构制约着高校学科结构,高校学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高校学科结构设置规定着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品质和方向,是高等院校全局性的基础工作,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高校学科结构建设,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结构建设的关系,不论是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与高校学科结构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建设与产业升级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高校的学科结构与现代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
  1.高校学科建设直接受到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逐步增加,劳动力首先由劳动报酬率低的第一产业向劳动报酬率高的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劳动报酬更高的第三产业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原有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必然改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必然随之不断增加,而高校则是培养这些专门技术人才的主要机构,高校毕业生最终要到工作岗位就业,因此,高校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规模等都必须与产业结构吻合。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传统的三次产业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学科结构分布。农业方面,我国东北、华中及长江三角洲三大商品粮基地拥有农学重点院校比重分别达到17.39%、13.04%和17.39%。工业和商业等产业方面,由于东部及沿海地带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相对集中,因此相关学科优势也较为突出。东北、京津塘及沪宁杭三大工业基地拥有理工科重点院校比重分别达15.49%、23.94%和19.72%。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拥有经济管理学科重点院校比重达46.43%、14.29%和14.29%。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兴产业也随之形成并扩展,由此带动国内众多高等院校踊跃申报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2009年,依据互联网、新能源、生物科技、数字动漫,以及汽车电子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众多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都申请新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资源工程、生物医学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学科①。由此可见,中国的新兴产业正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并引起产业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增设相关专业,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2. 高校的学科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创新发展思路,制定“211工程”“十五”建设计划》一文中曾指出:“学科是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学校组织结构中的基本骨架。”可见,高等院校的院系设置、专业划分、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围绕学科建设进行的,高校学科结构直接影响着人才结构的形成,并最终作用于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不断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生产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转变。合理的高校学科结构要为适应产业结构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后盾,不仅可以创新技术,而且还可以通过教育成果的转化,有效地加强产业发展中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推广。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为产业升级提供服务,不仅可以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知识提供保证,还能够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只有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才能为三次产业中的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才能对产业的长远发展与优化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二、我国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依次由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产业为重心进而向第三产业为重心演化;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演变,产业结构由低效化向知识化演变②。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16.5∶45.8∶37.7转变为2010年的10.2∶46.8∶43.0。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三产业不断增加。
1 我国按三次产业分国内生产总值简表   单位:亿元,%

年份
国内民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
比例
产值
比例
产值
比例
1999
89677.1
14770.1
16.5
41033.6
45.8
33873.4
37.7
2000
99214.6
14944.7
15.1
45555.9
45.9
38714.0
39.0
2001
109655.2
15781.3
14.4
49512.3
45.2
44361.6
40.5
2002
120332.7
16537.0
13.7
53896.8
44.8
49888.9
41.5
2003
135822.8
17381.7
12.8
62436.4
46.0
56004.7
41.2
2004
159878.3
21412.7
13.4
73904.3
46.2
64561.3
40.4
2005
184937.4
22420.0
12.1
87598.1
47.4
74919.3
40.5
2006
216314.4
24040.0
11.1
103719.5
47.9
88554.9
40.9
2007
265810.3
28627.0
10.8
125831.4
47.3
111351.9
41.9
2008
314045.4
33702.0
10.7
149003.4
47.4
131340.0
41.8
2009
340506.9
35226.0
10.3
157638.8
46.3
147642.1
43.4
2010
397983.2
40497.0
10.2
186480.8
46.8
171005.4
43.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整理得出。2010年数据来自财新网,
http://data.caing.com/macro/macro_indicator.html?id=E0001#tophttp://data.caing.com/macro/macro_indicator.html?id=E0001#top
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是各产业内的从业人数。如表2所示,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由1999年的50.1∶23.0∶26.9转变为2010年的36.96∶28.6∶34.5。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的比例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不断上升,其中,第三产业增幅明显。这一变化虽然与国际上产业升级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但是,我国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截至2010年仍然占到了总就业人数比重的36.9%;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34.5%,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只占到了28.6%。这一劳动力结构说明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仍然会比较大。
2 我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简表   单位:万人,%

年份
从业人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从业人数
比例
从业人数
比例
从业人数
比例
1999
71394
35768
50.1
16421
23.0
19205
26.9
2000
72085
36043
50.0
16219
22.5
19823
27.5
2001
73025
36513
50.0
16284
22.3
20228
27.7
2002
73740
36870
50.0
15780
21.4
21090
28.6
2003
74432
36546
49.1
16077
21.6
21809
29.3
2004
75200
35269
46.9
16920
22.5
23011
30.6
2005
75825
33970
44.8
18084
23.8
23771
31.4
2006
76400
32561
42.6
19225
25.2
24614
32.2
2007
76990
31444
40.8
20629
26.8
24917
32.4
2008
77480
30654
39.6
21109
27.2
25717
33.2
2009
77995
29708
38.1
21684
27.8
26603
34.1
2010
79163
29211
36.9
22640
28.6
27311
34.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整理得出。2010年数据来自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自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
  针对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应继续重视农业相关学科专业的设置,加大力量将农业相关专业向都市农业、现代农业转型: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和集群化转型,服务业向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型转型;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重化工业、装备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农业相协调,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高校学科结构现状
  1. 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院校是政府的一个附属部门和下级单位,高校办学几乎完全听从于政府的安排,学校自身并没有学科设置的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是政府派下来的任务,而市场是否需要则并不是高校关心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学科专业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学科专业设置权逐渐转移至高校,但由于我国高校还没有掌握应对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的能力,往往市场上一旦有了需要,各高校就蜂拥而上,集中开设相似学科,设置相同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如二十世纪80年代的财经政法领域、90年代外语类专业领域、21世纪初的计算机、生物等领域。这在短期内虽然可以满足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会供大于求,越来越难在市场上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2. 重复建设严重。目前,不少学校追求大而全,把学科专业布局覆盖了多少个学科门类作为向综合性大学进军的必要途径,使学校原本短缺的办学资源更趋紧张。随意性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不顾办学条件,不研究社会需求,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什么专业,出现了许多学校都设置相同的专业,尤其是文、法、经、管等学科门类众多,而面向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不足。这就使得文史、经管类毕业生需求过剩,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人才又供给不足,最终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不合理,加剧了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性失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来看,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的194个本科专业和264个高职(专科)专业,2009年的就业率位于前10位的专业大都是工程类专业或应用性强的现代新兴专业①。
  (三)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当年即招收近16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38%。此后的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保持30%左右的增幅。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不仅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于2002年就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且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学科设置难以很好地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我国高校学科结构是与传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即以重工业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学科结构,传统工科教育比例偏大,适应第一产业及新兴产业结构发展需要的学科不足。如表3所示,1999年我国高校三次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占总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2.54∶36.26∶61.20,到了2009年,该比例变为1.80∶41.72∶56.48,第一产业相关学科在校生比例明显偏少,第二产业学科在校生人数偏多,而第三产业学科在校生比例在下降。这就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体现出的人才就业优势学科发生较大偏离,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现象②。
3 1999-2009年度普通高校分学科在校生统计表 单位:万人,%

类别
1999
2009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第一产业
农学
14.24
2.54
38.54
1.80
第二产业
理学
42.10
7.51
120.68
5.63
工学
161.22
28.75
774.16
36.10
第三产业
管理学
152.25
27.15
429.50
20.03
经济学
61.40
10.95
108.02
5.04
法学
17.45
3.11
69.41
3.24
教育学
16.71
2.98
105.11
4.90
医学
32.92
5.87
165.25
7.70
文学
56.37
10.05
327.03
15.24
历史学
5.57
0.99
6.06
0.28
哲学
0.49
0.09
0.89
0.04
合计
56072
100
2144.66
100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通过表4的进一步比较发现,第一产业学科在校生结构比劳动力结构少37.8%,也比产出结构少9.5%;第二产业方面的在校生结构比劳动力结构多14.52%,比产出结构少6.88%;第三产业方面的在校生结构比劳动力结构多23.28%,比产出结构多16.38%,这与产业发展规律是相悖而行的。多年来,由于高校的学科结构未能紧跟现代产业发展的步伐,学科与产业的合作更多地属于“被动型”合作,没有兼顾产业和学科的平衡,没有形成多向互动的网络形态,更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出产业与学科结合对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4 2009年我国高校招生数结构与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产出结构对比表    单位:%

产业
在校生结构
劳动力结构
产出结构
学科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差
学科结构与产出结构差
第一产业
1.80
39.6
11.3
-37.8
-9.5
第二产业
41.72
27.2
48.6
14.52
-6.88
第三产业
56.48
33.2
40.1
23.28
16.3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整理得出。
  三、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1. 缺乏合理的产业与学科相适应的政策。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市场调节,更应注重国家政策的调控作用。产业结构政策是国家干预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和保持产业结构合理健康发展的保证。但是目前,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些传统产业来说,政府并未制定有利于其合理竞争的政策,而对于新兴的或高科技等第三产业,优惠措施也不明显。反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还会故意支持一些可有可无的落后产业,压制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传统观念会直接作用于当地高校学科建设,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学科结构政策往往滞后于当地产业发展的布局,无法为当地产业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尤其是高水平高技术人才,使得产业政策和学科结构政策脱钩。
2. 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不一致。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最为合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科技水平较低;西部地区产业层次最低,发展极为缓慢。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大区域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迥异。虽然近年来的西部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计划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大大提高,但是这并不能影响中西部与东部地区资源和市场等各种矛盾的加剧。与此同时,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却无法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呈现明显的第一产业学科毕业生比例偏低,二三产业毕业生比例畸高的现象。从表5和表6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三大区域各产业毕业生比例与就业人数比例均不一致;第一产业毕业生比例明显低于从业人员比例,其中西部差距最大,毕业生比例仅为2.86%,而从业人员比例达到48.03%;第二产业毕业生比例和就业人员比例东部地区相同,都是34%,中西部地区则毕业生比例大于就业人员比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比例普遍多于从业人员比例,尤其以东部地区毕业生比例64.76%为最,大大高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36.57%。
5 2009年三大区域分学科毕业生人数 单位:万人,%

区域
第一产业学科
第二产业学科
第三产业学科
合计
毕业生数
比例
毕业生数
比例
毕业生数
比例
毕业生数
比例
东部地区
2.7
1.14
80.9
34.11
153.6
64.75
237.2
100
中部地区
3.4
2.07
78.8
47.84
82.5
50.09
164.7
100
西部地区
3.7
2.86
58.7
45.40
66.9
51.74
129.3
100
全国
9.8
1.84
218.4
41.12
303.0
57.04
531.2
100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6 2009年按产业三大区域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区域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就业人数
比例
就业人数
比例
就业人数
比例
就业人数
比例
东部地区
9882.2
29.33
11492.3
34.10
12324.1
36.57
33698.6
100
中部地区
10584.6
43.33
6177.9
25.29
7666.7
31.38
24429.2
100
西部地区
8085.5
48.03
3170.6
18.84
5577.4
33.13
16833.5
100
全国
28552.3
38.09
20840.8
27.80
25568.2
34.11
74961.3
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得出。
  3. 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联系。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高校学科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匹配,设置的学科专业往往无法应对产业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评审委员会大多由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组成,缺乏社会参与,区域内的主要用工单位和用人部门与高校不能有效沟通,一方面,高校无法及时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供求矛盾和“结构性过剩”并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不清楚高校培养了哪些领域的毕业生。如2009年,经济学毕业生25.82万人,管理学毕业生104.71万人,外语类毕业生32.47万人,三者合计达到163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只有不到20%的用人单位需要经管类和外语类的人才。
  四、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学科结构优化设计
  1. 构建产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产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实质是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双向需求的整合,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路径。二战后,美国为了保持其在世界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霸主地位,不断强化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产业和学科的整合,以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日本为了赶超美国,在科技方面领导世界,也确立了以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推动产学研合作放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力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而大学教育和区域产业必须主动开放与合作,做到产业与学科双向整合,形成兼顾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格局的不断变迁②。
  2. 利用当地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目前,国内许多知名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带头学科的作用,特别注重办出有特色的学科。尤其是地方院校,更应以当地的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为己任。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所处地区的产业结构来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结构。首先,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是积极发展一批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呼应的学科,培育一批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的学科群。其次,加大专业改造力度,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专业予以压缩、归并或撤销,对传统学科专业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运用新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促使其与时俱进;对社会需求量大、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增加招生规模,以提高办学效益;对目前条件偏弱,但就业前景看好的新型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要大力扶持。
  3. 建立新兴产业对口学科。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反映社会新兴产业的需要,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应充分考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优势,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新老学科专业的整合,不断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要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合并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的设置是优化学科结构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整合不同的学科资源。特别要加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
  4. 理顺政府、社会与高校在学科结构建设中的关系。优化学科结构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和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的关系,即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政府宏观调控要到位,避免重复投资和趋同竞争;社会要参与学科评估和指导;高校要自主创新,确保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等学校在学科划分和授权问题上拥有自主权无疑是高校在业务方面最重要的自主权,但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并不是不要政府宏观调控。就学科结构优化问题而言,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内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制定短期和中长期的高校专业发展规划,在专业总量上要严格控制,减少专业设置过度重复和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和保障体系来增强高校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尤其是地方院校,更要明确学科发展定位,政府应从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形成区域内拥有各自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①。
  总之,高校学科结构建设应以我国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为导向,不断根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主动调整,同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优化升级,做到教育为经济服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人才培养等的定位要以完成产业结构系统功能为依据,真正使二者充分结合,互相促进。
  (刘 畅,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讲师,天津 300222)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 李永东.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四川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7.
[3] 庞青山,薛天祥.大学学科结构的演进及其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5(05).
[4] 毕   娟.我国高等学校学科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5] 袁东华.试论转型时期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09).
[6] 邱   岩,王庚华,赵胜岩.学科结构的优化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7(01).
[7] 李 英,赵文报.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09).
[8] 解   垩.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校学科结构优化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06).


李 红,阮 涛.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内在关系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0).
魏丽英.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J].学理论,2009(32).
教育部.2009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0.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整理得出.
何 帅.试论我国高校学科结构的优化升级[J].民办高校研究,2009(03).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整理得出。
张学文.构建开放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07).
吴开俊,袁文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专业结构优化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