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回顾与思考(之二)


发布时间:2011-09-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11年8期

 

高度、思维、境界和视野 
——忆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有感
张伟江(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21世纪的头十年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何等的不平凡:高等院校建设突起,校新械新;大学生数量增加迅猛,圆了多少个家庭和青年的梦;教师能级提高快速,国际学术界身影活跃;毕业生投入各行各业,社会经济发展前所未有……这些都令我们教育界全体人士兴奋不已。然而,更叫人称颂的是我们高教界的所有同仁能站在如此的高度,有如此清晰的思维,怀有如此的境界和具有如此广阔深邃的视野,这就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带领、组织下,连续十年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为全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而做出的卓越奉献。
  中国高等教育在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更显示了我们应有的高度:全球的高度。作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的国家,站在全球的高度是种必然。它不仅仅表现在向境外高等教育的借鉴和参与境外的高等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组织教育活动,引领国际性教育活动。能连续十年,确实不易!
  十年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展示了我们全局的思维。它既包含在国内外社会发展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包含了在高等教育中科学、人文、特色个性、和谐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教育的全局、社会的全局、人才的全局都成为了十年国际论坛的亮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这十年的国际论坛上更展现了我们教育者宽阔的境界。高等教育者思考的不仅仅是高等院校内的教育,而且思考在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文化、国家改革开放等等方面我们应有的作为。
  站在如此高度,怀有全局的思维,有着宽阔的境界,自然会有远大的视野:即我们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强”字含义有二:一是高等教育列国际之强,各类高校都能在某些方面立于世界高校之前,若干学校为世界综合之前;二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为强我中华贡献日益增大。国家兴旺的人才在高校,国家强大之研发创新在高校。
  我一直从事教育,或教书或管理,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相互磋商,长进甚多,也有些见解在论坛上宣读和见于《中国高教研究》刊物之中。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除了有法律法规保障之外,作为全国性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还可以依托国际论坛,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议事大纲或要点。如今年将涉及“教育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妨会后提出“教育质量要点”,既供全国研究,也是对许多高校及校长的提醒。在“要点”中可提出质量内涵中一些常被忽略的内容,如: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学生行为质量、教学基本力,学校教育支持力等等,以完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容,规范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这种“要点”也可逐步影响世界。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举办十年有感
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2000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周远清同志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第四届理事会会长。远清会长在就职演说中,道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想法: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作为群众性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团体,面对新的形势,要把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方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坚持过去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有效做法,同时,也要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加强一些宏观的、综合性的研究,以推动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变革,服务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代表大会刚一结束,远清会长马上开始思考如何将大会认可的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方针落到实处。他推动学会迅速建立起学术委员会,组织了“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以后又先后组织了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和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评选表彰活动,组织了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表彰活动,组织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系列宣传活动”,组织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项目研究。依据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思想、理念的改革为先导”的原则,远清会长提出,学会每年召开一次以推动教育思想、理念变革为主旨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实现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三支队伍的汇合,使论坛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思想、理念变革的峰会。
  有了清晰的思路,远清会长又依靠学会的学术委员会,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每一届论坛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他亲自到相关省市,协调落实论坛的经费和场地等问题;亲自去函邀请一些重要高校的校长、书记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参会;他对每次论坛都要精心准备、深入研究,亲自做主题演讲。就这样,一届复一届,十年下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的品牌,真正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教育研究,实现思想、理念变革的峰会;所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这一切,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一名具体工作者,我总是为自己能有远清会长这样一位立意深远、思路开阔、勤于思考,同时又具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领导者而感到庆幸,也为自己能在远清会长领导下干成几件有意义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
Peter Englert(美国 夏威夷大学教授)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不断变动的环境下,“质量”是人们经常提及的一个词。理论上,“质量”一词的含义是一个事物的固有属性,其中,也包含着对比和竞争的意思。高等教育质量是政府、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公共与私人高等教育提供者等高等教育参与者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最后10年来高等教育数量的扩张,也就是所谓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一般来说,当高等教育作为生产力和创造力的特点明显时,主要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就会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扩张。17世纪早期的一位哲学家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与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一部分。设计、规划高等教育系统已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如,欧洲尝试通过“博洛尼亚进程”提高地区知识产出力、控制力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
  对高等教育效力的关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高等教育系统效力的关注)使国际、国内的大学评级、排名机构成为“质量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因为,研究高校的排名可以比照国际、国内的评估标准为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且,还能使更多的人熟悉高水平的国际标准。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可供参考,但是,在不存在改革阻力和资源充分的条件下,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不仅是做什么,更是怎么做的问题。
  创造力的大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水平,更取决于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知识的转化,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经济服务、社会价值需要很多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员来参与。科学家最初研究出的成果也需要工程师、经济学者、企业家、商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从业者等人员的进一步转化。区域和技术类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因此也是关注的重点。考量这些机构的质量应遵循相关领域较高的标准,与机构的目标和使命保持一致。
  评估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评估其知识产出能力、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潜力。我认为,在很多地方,这一部分内容都被低估了。要提高这部分能力,应在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使命中加入这一部分内容,同时提供相应的课程保证,还要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培训。
  总之,在尽量使社会经济成就最大化的社会氛围下,要建立高效的高等教育系统需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①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不是都有合适的目标定位?②实现这些目标能不能使知识产出能力、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大化?③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是否能合作、沟通?④高等教育系统是不是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等等。
  此次所做的高等教育研究和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倡导通过研究、国际对话来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第11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选题“教育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非常重要、及时。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需要反思,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历届论坛与会人员提交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创新和制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和战略的参考,也一定会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翻译:高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