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际海运职院服务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校政企共建绿色石化产业学院


发布时间:2023-10-2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24日06版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县域产业学院区别于现代产业学院,它依托地方政府和县域行业企业,在县域层面建设和发展,因其高度对接县域产业发展,服务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对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2017年,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岱山开工建设,其投资建设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内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也是舟山首个千亿级企业。为了全面对接绿色石化国家战略和服务岱山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政府合作设立岱山校区石油化工学院。

近几年,岱山县绿色石化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县第一优势特色产业,全县石化类工作人员规模超2万人。为满足岱山县石化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校与岱山县政府、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和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绿色石化产业学院,并把绿色石化产业学院建设作为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强化协同育人

构建政校企共同体

为了全面构建政校企多方协同、运转高效的共同体,强化协同育人,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合作共赢,学校联合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投资建设绿色石化县域产业学院。学校与岱山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岱山县政府负责提供办学用地和基础设施,安排资金支持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共同提供办学师资、实训设施及运行经费,企业在岱山设立教育基金支持学院建设。

政校企三方共同整合相关资源、搭建运转平台,通过共享育训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互通人力资源,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圈,共同推进县域产业学院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为县域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已开设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油气储运技术3个专业,近两年共培养输送石化类毕业生500余人,近一半学生服务于岱山县以及舟山市石化类相关企业,为区域绿色石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对接特色产业

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是县域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岱山县绿色石化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学校紧密对接岱山县绿色石化产业,逐步形成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的良性机制。

学校每年根据县域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规划、油气产业迭代升级和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每年的专业评价和每3年的专业论证情况,提出专业调整建议,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成调研组开展调研,并提交专家论证,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此机制已经有效运行,2022年学校停招石油炼制专业,设置油气储运技术新专业;2023年结合岱山县绿色石化下游材料产业发展和需求,学校正在论证设置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是县域产业学院办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依托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江鼎盛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共享企业价值上亿元的乙烯仿真培训系统和炼油仿真培训系统,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企业实践基地,为精准育人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与岱山经济开发区环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200万元共建县域公共实训基地,基地不仅能够满足全县石化类人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还可以延伸到全市乃至整个浙江省,同时可以服务岱山县域石化类大中专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目前,岱山县政府与学校正在谋划多方联合建设绿色石化综合实训大楼,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逐步形成石化类县域综合性实训基地。

加强人才引育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基础。海岛县域办学师资引进是最大短板,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柔性聘任、兼职兼薪、互聘互用等用人机制,引进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提升绿色石化县域产业学院整体师资水平。近两年共引进石化类博士4名,教授、副教授4名,企业兼职教师20余名,同时建立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沟通机制,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充分对接,企业所需与学校所能双向互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呈现出师资队伍水平快速提升的新发展趋势。

学校联合合作企业成立由校行企专家组成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教师教学和人才培养指导机构,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实习实训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实现教学项目与生产任务对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让教师传授知识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创新培养模式

中高贯通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任务。学校打破专业界限,探索以大专业群模式进行“2+1”校企一体化联合培养,设计了“双元(学校和企业)共育、育训(学历教育和企业培训)结合、一源多向(以石油化工为基础,多个选择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几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荣誉40余项。

学校加强与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共同搭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一体化师资队伍,共同开展教学管理,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2023年两所学校被列为浙江省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与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参与企业建设发展,订单班学生几乎全部选择合作企业就业。

结合岱山县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绿色石化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全面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打破传统产业学院办学体制,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深化政校企合作,坚持共建共享共管原则,推动政校企三方共同制定支持政策,建立运行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机构,明确相关职责,为产业学院的长效运行、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是创新人事制度,深化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坚持“引育并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导师作用,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师团队。

三是深入实施科学动态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建立与县域产业集群高度吻合的专业群;加快推进绿色石化市域产教联合体、绿色石化实训基地建设,统筹县域资源建设石化类公共实践中心,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实践平台、产学研服务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

四是瞄准县域产业发展实际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迭代升级课程内容;强化教学方式改革,更多采取案例式、探究式、研讨式等多元方式,加快培养服务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杨加力系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副教授;吴中平系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