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如何度过就业“寒冬”


发布时间:2008-12-2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金融危机之下,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互相取暖度过就业“寒冬”。这是记者从今天落幕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上感受到的。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同时举办“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

这次会议在展示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成果的同时,也成为职业院校实训的课堂。主办方将会议服务分解为28个项目,由25所高职院校承担,并以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的方式完成,鲜明体现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特点,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企业和高职如何互相支持度过危机、高职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就业率等话题是与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企业希望高职能够成为非常时期的人才蓄水池,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与会者认为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从企业出来“蓄”到高职院校,为高职院校改善师资结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多家高职院校校长(院长)表示,为了应对市场对高职人才的新要求,同时也使学生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高职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变,灵活变通,调整专业设置,比如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铁路、交通方面人才需求大量增加,供不应求,相关的专业要往这些需求大的方面靠。另一方面,要增加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洪一说:“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新的能力观。不光要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使他们在知识、技能、人格、素质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要给学生换职业的能力。”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启动于2006年,分三批在全国116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中遴选出100所重点建设,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等440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