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对话 共谋发展——“百所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改革成果展示会见闻


发布时间:2009-02-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第二届双百论坛专题网站

2008年12月20—21日,正值冬至,一股强冷空气席卷北京。北京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798的D—PARK“第一车间”,高大空旷,没有暖气。

但就是在这个似乎并不合适作会场的车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热热闹闹地召开了。

从798的正门,沿着由学生制作的醒目的引路标牌到会场,来自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礼仪小姐,热情大方地为来宾引路。

从学生礼仪服务人员手中接过会议材料,一个由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设计的漂亮实用的蓝色牛仔布包里装着两个纪念品——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5。12”大地震中东汽叶片等报废的零部件为材料设计制作的“双百钥匙扣”和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设计的“四方联动”的挂件u盘。

走进会场,整个会场布置以绿为主色调,正中央“百所名高校、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的深绿色宣传背板简洁大气,主席台上方和两侧银白色管道及富有象征意义的齿轮突出了“工”的概念。右侧悬挂着“举校企合作旗,百家知名企业同绘强国景;走工学结合路,百所示范高职共谱育人曲”的会议主题对联,会场两侧的墙上,悬挂着绿色和深蓝色相间的上百个条幅,每一个条幅都把学校和企业的理念共同展示。承担会场布置的主会场布置、798院内传海报以及新闻发布大厅的设计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学生。

会场里有722把便携座椅,这些椅子出自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之手。

会场里活跃着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忙碌地操作着各种型号的摄像机,他们是来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大会提供摄影摄像服务的学生。

会场里每隔一段距离,就站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安保人员,承担会场安保的是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

会议现场总是应时应景地响起相应的音乐,在后台操作的是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服务会场的工作人员的衣服和鞋,出自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之手。

……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院校围绕企业转”,主办方将会议服务工作分为若干个“会议服务项目”,公开进行招标。最后,28个会议服务项目由25所高职院校承担,承接项目的学校,以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组织实施。

把会场设在这个充满工业元素和后工业气息的环境中,把会场交给学生,“有几重意义:一是体现高职教育生存、改革与发展的产业、行业、企业背景;二是让示范性高职‘现场’展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特点,全景展示参会院校的服务能力、教师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三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从本质上说是一支探索、创新的队伍,这不仅体现在院校改革与发展上,论坛的设计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姜大源介绍说。

此次论坛是官、校、企、行四方汇聚一堂,共有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及9所重点培扶院校代表、近140家合作企业代表、百余所其他高职院校代表及本科院校代表,以及教育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铁道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20余家相关国家部委、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特邀嘉宾共700余人到会。

与以往以院校为主的展示不同的是,按照“百所示范院校搭台、百所知名企业唱戏”的办会形式,此次的大会发言全部安排为企业行业代表,来自三星、华为、英特尔等知名企业和铁道部,民政部的代表在发言中,道出企业行业对职业学院的期待,说出校企合作的难点,提出未来合作的要求。针对这些期待与要求,让学校和企业、行业、媒体代表座谈,实现了对话。

对话一:高质量就业,扭转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关键

第一场校企对话,媒体代表的几句疑问引起了热烈地讨论:“职业教育重要、意义重大,为什么在家长、学生中的认可度低?怎样让社会转变观念?”

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民说,“职业技术学院如果能跟上市场的需要,能改变办学的方法,学生进入市场之后受欢迎,就一定能实现发展,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认识高职的问题,还是怎样正确的认识劳动的问题。现在怎样得到社会认可,确实要靠自己对社会的符合度,能满足社会需求就可以就好业,这就是关键。我们的工作实际是培养能就好业的学生,满足广大老百姓读大学的愿望,满足广大老百姓就好业的愿望,这毕竟是一个过程,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会长李进说。

据悉,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显著提高,示范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6.2%,毕业生平均起薪为1846.5元。

2007年开始,已有29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单独招生改革试点。2008年单招试点报名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8.6倍,高考第一志愿填报人数成倍增加,录取新生中高考成绩超过本地三本分数线的人数比例平均高达50%。

“高职当中出现了有二本、三本的学生,对高等职业的认识有一个阶段,随着示范性院校的建设,随着高职越来越被大家接受,我们能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强说。

对话二:如何实现校企合作?

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高职院校认准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然而,如何实现校企合作、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却一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难点问题。会议开场,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就在致辞中坦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改革,方向是明确的,主要是把学校建成一个企业或学校共赢的以管理为主的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然而,“院校和企业合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不是靠几个会议、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名誉院长贺贤土,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认为“研”、“技术”是成功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之一。"高职院校的研究不是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而是大量的具体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通过这样校企结合,生命力就得到大大的加强。”

此话在得益于校企合作的李志民那里同样得到印证,"我们企业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依靠技术人才的支撑,多年来我们依靠5%的高级人员做研发,90%以上的实用性人才做转化。”

在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陈春祥眼里,形成品牌也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要办好,要坚持自己的特色。集中精力办好一到几个专业,形成品牌。营销学里有数一数二的理论,像我们喝的水,通常一个人只能记住7个品牌,我们知道娃哈哈、农夫山泉、乐百氏,再后面是什么?记不住了,我们学校应该办在这个范围内数一数二的某几个专业。”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学校打掉了70多堵教室的隔墙,建立了教室与实训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研发合一的基地。学校彻底从适合学科型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到适合于一般职业教育的实训室,转变为适合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工厂。院长丁金昌认为:“要实现与企业的合作,首先是理念,其次是主动的行动。从理念上。要以育人为本,主动让利给企业。”

新疆农职院院长王毅则认为,要实现校企合作就是要跟企业行业的需求走,新疆农职院,根据产业组织,专业教学跟着生产走,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按照农业作物的生产季节来设计、安排教学。

对话三: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张仲民指出,“英特尔面试要找的学生不光是书念得好,而是有没有做人的能力”;

万豪集团(中国区)顾树宝副总裁也提出,面试应聘者,首先是了解这个人的为人和素质,再考虑技术;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陈春祥副行长列举出了用人单位中意的员工的五个素质,他认为目前对学生抓紧开展做人做事的教育,是学生最需要补的一课;

山东威海威高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郭总认为,学生要有专业知识有技能,但是还要特别强调怎么做人。

……

企业代表在谈到最看重的学生素质时,不约而同地首先强调学生做人的问题,其次才强调专业技能。“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培养人一方面要培养他的专业技能,没有基本的服务社会的技能是不行的,但是光有技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一个好的职业操守,技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洪一说。

张仲民同时也指出,从学生的就业能力来看,不能只看到目前我们所需要的,还要看到将来的发展。这与王毅院长的一个企业调研结果又相一致,企业看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的可迁移性。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打好“宽”基础,以应对发展带来的挑战。

对话四:金融危机,是挑战还是机遇?

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危及到了众多的生产型企业.而与企业有着“订单”培养的职业院校也受到了波及。

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人事部长李成春从企业的角度,客观现实地道出了企业的想法:在经济危机之下,企业考虑最多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缩身过冬”。以渡过眼前的难关为主。很少有企业会想到维护和拓展校企合作,更难以拿出各种企业资源作为校企合作的长线投资。企业对尝试长期合作的意愿大大降低,企业预购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就业市场必然会出现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他以三星电子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2008年11月较去年同期人力资源需求指数下降了50%,包括三星在内基本上采取了“只出不进”的原则。三星公司虽然没有到达裁员的境地,但基本上都冻结了全年的招聘计划。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玉春也表示,面临这样的危机,汽车主机厂主要工作是甩掉包袱,降低库存,保存好现金流。

而一些职业院校已经直接受到了冲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强透露,往年这个时候,企业与学院签订的学生就业订单在70%左右。而今年,企业退回了已经订好的一半订单,现在只能巩固在33%左右。明年上半年能否再实现30%的突破,“还很难讲”。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振华说,北京现有机动车350万辆左右,约占全国1/10,平均每天销售1 000辆左右:进入10月后,北京每天卖的汽车不足800辆。这样的形势让他对学院的“奔驰”班、“宝马”班与“雪铁龙”班等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就业深感忧虑。“根据北京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城铁会有大的发展,每一年新上一条线路,就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我院专业设置也将进行调整,会把汽车学院的一些资源向轨道交通专业倾斜。”

面对这样的危机,原本就难以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企业愿意合作的意愿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一向处于“优势”位置的企业甚至需要院校的“援手”。

李成春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希望:希望院校在此时充当企业人才的蓄水池,"经济危机中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企业领导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都非常清楚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长的价值,面对不可避免的困境,企业不得不对他们忍痛割爱,毫无疑问让这些人才流失社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企业开拓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

此次危机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已经打起了要趁危机大捞一把的“算盘”:“股票还有个抄底的时候,金融危机正好给了我抄底的机会,我们知道,美国的一些企业裁员的时候裁的不是能力最低的.而是工资最高的。如果那些工资最高的、能力比较强的人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虽然不能给太高的工资,当作蓄水池到我们这里来,也恰恰是很好的工学结合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而且,金融危机以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必须退出市场,原来企业不着急,因为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卖掉,现在要考虑怎样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要用高职的人才,这也是我们的机遇!”

校企双方都一致表示,在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要抱团.要互相取暖,一起携手渡过难关。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曹允伟说:“企业要提升技能,我们要培养人才,我们是战略伙伴。”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庄华洁更建议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承担一部分成本,职业院校奉献一部分钱。共同设立人才蓄能培训基金,敞开大门让那些不能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待迎接“春暖花开”时节。这样能为我国产业提升储备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

“技术创新”是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队伍既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责。

然而,因为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被讽为“本科压缩饼干”,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的“弱势”地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于整个中国的高职队伍来说,是一次大机遇。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于2006年启动,分三批在全国116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中遴选了100所立项建设院校,重点支持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等440个专业点建设。旨在遴选出一批在国内真正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高职高专院校.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启动之初,周济部长就提出了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期望: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国家财政大力支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到位17.8亿元,带动了地方财政投入20.30亿元(未含2008年金额),以及行业企业专项投入5.5亿元,重点支持立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在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示范建设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由原来的4 031元增长到4 736元。

大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大挑战,正如张尧学司长所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展得比较顺利,但也有很多难处,特别是新的模式、新的改革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

这的确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示范性高职人深知:没有特色,没有质量,就必然会丧失发展的空间。因此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就要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框架,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这一群敢于尝试的人,一支勇于创新的队伍,他们热爱职教,满怀激情,克服了重重困难,提高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尤其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办学特色。

他们时时处处都坚持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方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将课堂建到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社会服务场所,直到此次成果展示会的会场。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探索还在进行当中,中国的高职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他们用坚毅、用激情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报以他们感动的注目……

(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