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井喷 成都纺专与企业共建专业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1-07-17 浏览量:

与众不同的校园技能竞赛

7月上旬,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第一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决赛在校内隆重举行。与一般校园竞赛不同的是,这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不是学校唱独角戏,相反,竞赛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都充满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浓厚氛围。

从比赛组织来看,大赛由成都纺专经济管理学院与四川领航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德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四川青葱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雅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四季行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

从比赛内容来看,大赛要求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同学分别组队,运用校内文化旅游资源,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并展示研学旅行的课程方案、教案以及研学手册。比赛项目来自企业的实际需要,获奖的优秀作品也将被企业转化应用,变成实际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从资源整合来看,学校与企业各自提供优势资源。成都纺专丰富的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资源。7家旅游企业全程参与比赛策划、设置项目,为比赛提供经费赞助,派出专家来担任决赛评委、对选手表现进行点评和颁奖。比赛奖品也是企业提供的与学生专业学习息息相关的旅游产品,如宜宾蜀南竹海两日研学体验、卧龙大熊猫研学体验、通航直升机研学体验等。

从比赛效果来看,学生在“生产竞赛”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知识运用、方案策划、实践操作等能力,丰富了实战经验。学校借助比赛,对校内非遗文化资源的研学价值进行进一步挖掘,提高了其研学价值,也培育壮大了大学生非遗宣传队伍,丰富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类型。企业则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掌握了优先锁定优秀毕业生、转化应用师生成果的先机。

校企携手办研学旅行专业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刚性需求,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态势迅猛、成井喷之势。

为满足研学导师等新兴职业,研学基地、研学课程开发等新兴业务对研学旅行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导向的成都纺专先后多次派出旅游类专业教师团队,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调研,并于2019年跻身全国首批成功申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32所高校行列。

2020年,学校与8家知名研学旅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携手举办研学管理与服务专业。一年多来,校企各方紧密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开展研学旅游项目、技能竞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同进行研学旅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围绕培养“零距离”研学旅游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学生收获了什么?企业为了什么?

“这是一场令人兴奋的‘狂欢’!”赛后,研学旅行201班何霞同学说,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到研学带团实践,再到这次分组设计基地研学课程,我们跟随老师和企业专家学习实践基地踩点、资源分析整合、市场调查与报价,方案的落地推广,对全新的研学领域越来越熟悉了。付出有,收获有,喜悦也有,但更多的是庆幸——庆幸我们的成长被领导、老师认可,庆幸这个专业因为自己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更庆幸作为全国首批研学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这个开创性的事业,与一批像叶娅丽教授这样行业大咖级别的老师一起,“把研学专业扛起来”。

成都雅正公司总经理李政佐表示,参加纺专大一学生“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后感触颇深。一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通过小组参赛实现专业学生全覆盖,真正做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二是教师专业性强,与企业粘合度高,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企业进高校,更需要高校教师进企业。三是学生还在一年级,就已经有了几次社会实践,增强了专业认知,发展了专业能力,促进了专业自信。四是有些小组的课程设计注重个性化、创造性应用各种场景和道具,作品的整体表现甚至可以与某些本科院校三年级学生媲美。

“真不敢相信,这是才上一个学期专业课的学生设计的研学课程!”四川领航公司总经理方用表示,比赛中大多数学生小组设计的课程,稍加修改,就可以直接进入课程产品市场,为企业所用。他表示,今后公司将加大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投入,派更多一线有实战经验的优秀研学导师进入学生们的课堂,同时给同学们更多机会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践,“相信三年后的同学们,一定是研学旅行行业的佼佼者,企业、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学生们的参赛方案都出乎我们评委意料,远高于大一学生的水平!”四川青葱汇公司总经理张震说。为什么学生会这么出色?了解内情的他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来解释成都纺专学校“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他激动地表示,我们四川青葱汇·蜀与未来当然愿意与纺专合作,衷心祝愿纺专培养出更多的研学人才!(彭诗茗 邓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