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三导四化” 持续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1-06-23 浏览量: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办好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学生要学好思政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为基本要求,以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理论社团桥梁化和教学手段信息化为基本抓手,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构建思政课改革创新良好生态。为了改变思政课建设存在生态虚弱、主体缺位和创新不够的现状。学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工作格局。组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直属党委领导,全面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该委员会之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领域分设三个领导小组,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网络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思政课、党课、团课、班会课等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评估,为思政课为主的思政理论教学协同化改革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学校坚持“强化专任教师培养,优化兼职教师选配,深化教师充实渠道”的工作思路,加强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学校党委书记、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学生支部书记、学工部长、组宣处长等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人编入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学校培养、选拔优秀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采取集体备课、交互听课、座谈交流等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强化教学教研能力,提升教师育人素养能力,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化改革创新提供队伍保障。学校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面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加强非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其思政功能,构建全覆盖、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为思政理论教学协同化改革创新提供环境保障。

锚定思政课改革创新三个导向。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为锚进行改革创新,必须从思政课的根本问题入手,以思政课的终极目标为奋斗使命,以思政课的效果要求为价值追求。习近平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根本问题。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学校从加强思政课重要性认识、提升教学效果、加大教学研究力度、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补齐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的短板等方面,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开展“讲义标准化、教学立体化、资料可视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注重教学与研究、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融合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习近平说,思政课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为了实现思政课这一终极目标,学校努力通过抓好政治学习、集体备课、参观学习、社会服务等形式,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建设、情怀培养、思维锤炼、视野拓展、自律修炼和人格表率,把思政课建设成为有信仰、有温度、有创新、有自信、有担当和有魅力的课程。习近平说,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校紧紧围绕这一效果要求,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融合,理论讲授、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等形式相结合,牢牢抓住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着重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在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和引导学生下功夫,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下功夫,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四大举措。学校结合实际,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落实国家要求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要。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理论教学实现专题化。学校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专题教学指南》为指南,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实际,细化各教学专题的重点、难点,把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结合起来,编写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专题化教学设计与教案,用老师教学的温度连接好课程要求的高度和学生需求的热度;每学年在教师中开展专题化教学设计大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实现项目化。为提升理论学习效果,加强学生实践体验,学校依据“教材为本、实际为基、实效为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原则,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学生研学指南7个配套文件等),确保每个教学专题至少配套1个研学项目,研学项目由多个研学阶梯组成,研学阶梯对形式、要求、建议以及要提供的研学成果都作了严格要求。学生5-8人组成一个研学团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研学任务,通过答辩展示获得相应成绩。通过研学项目完成,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和获得感。学生理论社团桥梁化。学校在学生中成立学生理论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学会)。将其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载体和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的培养载体;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品质。社团成立2年来,举办各类活动60余场,刊出活动简报59期,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入脑入心的有效性。教学手段实现信息化。在教学中,分别开发制作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等专门课程网站,引入“云班课”等信息化工具和“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最为关键的是,用好“学习强国”这一强大教学资源平台。鼓励、引导每一位学生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前下载“学习强国”APP,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或指定学生通过“学习强国”观看有关课件、文章、动画和视频资源。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打开了教学的时空界限,特别是“学习强国”平台的运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鲜活性和说服力。 (刘珍杰 王德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