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轻工:“152”模式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1-06-03 浏览量: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底色和本质所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生了五个主要转变:从宏观理念引导到系统法制保障,从浅表合作到深度融合,从单个主体主导到多元主体参与,从学校教育有限走向人才开发无限,从单一形式走向灵活多样。结合新形势、新变化,作为广东省属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勇立潮头,聚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以“跨界合作、多元共治、创新发展”为理念,面向头部企业的先进技术方向、面向头部企业生态圈中核心中小型企业的研发需求,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152”模式,为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颇有亮点、卓有成效的建设路径。

“1个平台”提供全链条创新服务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传统轻工业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转型升级,广东轻工协同政校行企,聚集工程中心、研究院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以佛山广轻研究院、艺术设计产业研究院等为引领,打造了1个平台——产教科有效融合多元协同一体化智能平台,围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定位,着力产教科的有效融合,聚力建设研发型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式创新服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卢坤建校长认为,“所谓有效,是指‘产’与‘教’、‘产’与‘科’、‘科’与‘教’两两之间彼此相互促进的关系,均要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其中的‘科’,即科研与技术服务,是产、教、科有效融合的关键。”高职院校的科研与技术服务成果既能有效回应产业发展诉求,也能有效反哺教材、课程建设,实现课程、专业的赋能,进而又必然为校企双方的产教融合奠定基础,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确立。

基于此,广东轻工着力建设产教科有效融合多元协同一体化智能平台,聚焦中小(校友)企业关键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转移与转化、科技成果培育与孵化、人才培训服务等,搭建技术需求和成果输送桥梁,以强大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与成果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科研供给和资源融合,形成“产-教-科-创-转-用”智能互联、人才培养供需匹配、协同发展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创新体系和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进而促进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固化。目前,该平台已成立了健康生化产教科联合中心、艺术设计产教科联合中心(数字创意产业研究院合署)、智联制造产教科联合中心和数字化经贸产教科联合中心等,各中心内部、各中心之间保持良好协同。

“5个合作”破解产教融合难题

针对企业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未能有效共建共有混编教师、多元科研供给与资源融合不足、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储备不够等“卡脖子”问题,广东轻工从教师、学生、资源、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密切校企合作,在深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破解难题。

第一,做优混编师资团队。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必然面临着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保障这一关键问题。广东轻工以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以产教科联合中心为依托,建立了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业群教师组成、校企双方共建共有的“双师双能”教师团队,如各个科研平台(工程中心)团队成员一般由10名专业教师和若干名企业人员、聘请人员(不少于专业教师数的50%)组成,既是产教融合的关键推动力量,又是产教科多元协同一体化智能平台的一线建设者。同时,加强研究并建立专兼互聘、校企教师混编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

第二,打造共享教学资源。产教融合必须深深扎根在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教育教学离不开产业发展,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而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为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广东轻工根据“成果化导向-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个性化学习”的建设思路,基于产教科联合中心,加大了技术的研发与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平台技术成果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开发活页式教材,如横向合作项目研究成果进教材等;打造专业认证课程,课程标准紧随行业发展而及时进行更新;聚类整合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开发个性化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跨界开发与智能共享。

第三,提质学生就业创业。毕业生在接受企业技术与文化熏陶后直接进入企业或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这是狭义上的就业创业。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就业创业应该有更广义、更高级的内涵,即毕业生进行服务头部企业的就业创业活动,间接促进头部企业发展。为此,学校依托平台着力打造服务头部企业的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生态圈,通过平台教学资源开展企业职业技能认证工作、深度的就业创业服务等,实现学生就业创业的增优提质。

第四,增值多元社会培训。从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产教融合的内涵要求与基本走向上,广东轻工深化校企合作,为社会培训赋能增值。一是制定了《产教科联合中心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产教科联合中心岗位工作职责》等不断完善平台运行结构、优化平台培训功能;二是专兼结合、多元协同开发平台培训资源与开展社会培训,如与华为合作联系3年开展ICT师资培训项目5项,与华为生态圈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职业认证培训班15期,学校教师承担华为云计算、5G网规网优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等。

第五,做实产品技术研发。有效的技术服务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学校必须面向学生将来有可能要面对的技术岗位、面向企业的先进技术方向和研发要求而去进行技术服务。依托产教科联合中心,广东轻工深入挖掘校企需求的交汇点,在技术服务中产出合作成果,在实际项目中深化人才培养,在对外服务中充实教学资源,反哺“产”和“教”,从而使得技术研发服务在满足企业需求的过程中也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如艺术设计产教科联合中心(数字创意产业研究院合署)实施“工学商一体化”教学模式,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微企业智能产品设计的攻关需求,开展项目合作,并将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教学产出成果即为商业设计成果,2019年以来,植入项目41个,商业转化率同期增长20%,达15%,服务企业110家,横向科研经费396.9万,同期增长近450%。

“2个提升”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高职产教融合的基本定位。以密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1个平台、5个合作,广东轻工致力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学校满足和引导企业利益诉求的能力。其中,以课程、专业(群)和教师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推进多元师资协同深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探索多样化场景教学、开展多元化教师培训,师生共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帮扶学生就业创业;以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为引导企业需求的抓手,加强专兼教师混编授课、助力生态圈内企业改良工艺与产品研发、形成育训并用的校本教材与企业培训资源,让企业员工培训连岗位,让学生就业创业接市场。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杜安国教授认为,“产教融合正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教育生态,高职院校是排头兵、主阵地!”广东轻工实施“152”模式以来,将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研究、技术产品研发、社会培训服务等功能有机结合,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出与能力建设,有力推进了面向产业链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传统轻工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教学督导室)供稿)